任旻

任旻,负责天津海事局固体散装货物教科研实训科普教育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她带领团队策划并制作了《为船舶插上“翅膀”》等作品参加交通运输部科普讲解大赛。依托“天津散固”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航运安全科普和海运安全环保研究等文章。已打造IMO事故警示小课堂、安全小贴士、散固货物课堂、海事微知识等系列栏目。2022年发布原创推文98篇,视频14篇,内容涉及事故案例、船舶专业知识、货物运输特性、水上交通法规等。

蔡亚财

蔡亚财,作为镇海角灯塔三代守塔人,传承父辈守塔奉献精神,积极弘扬航标文化,传播航海知识。他曾多次受邀参加相关节目录制。他以塔为家,在最平凡的岗位上恪守“人在灯亮”的信念,每个夜晚灯塔的光芒见证他30多年不平凡的日夜坚守。

崔刚

崔刚,组建了“熊猫船长”航海科普教育团队,开发了丰富多彩的航海科普实践项目和专题讲座。在每年的世界海员日、中国航海日、全国科普日等重要节日和活动期间,开展航海知识、船舶知识、航海史以及水上安全知识等航海科普活动。2022年,“熊猫船长”航海科普教育团队入选青岛市科普专家库专家团队。

王慧芳

王慧芳,长期从事船舶节能环保领域的规范和科研工作。2016年被国际海事组织(IMO)聘为环保技术顾问,正式进入IMO专家库。曾荣获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中国海员建设工会全国委员会“金锚奖”等荣誉。积极参与各种国内外专业论坛进行船舶节能环保科普知识宣讲。通过《中国船检》《伙伴》等刊物以及相关公众号积极宣传IMO最新环保动态,并就热点议题进行专题宣传。

李忆星

李忆星,带领河北省航海学会根据区域特点,组织开展了“航海科普知识讲座”、“科普筑梦蓝海”、“听老船长讲航海故事”等科普活动。打造了“河北省航海文化宣传日”科普活动品牌。配合河北海事局、秦皇岛市教育局等设立十余个少年海事学校。长期组织开展水上安全进校园等活动。李忆星同志多年来在航海人才培养、提高船员队伍素质、普及航海文化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常文

常文,长期从事海洋环境保护和海事国际履约工作。持续跟踪国际海事组织环保领域相关国际公约规则动态并开展研究,紧跟国内外重点热点议题,提出中国方案。作为中国航海学会航运环保与生态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努力搭建多边合作交流平台,与国际海事组织、世界助航基金、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等合作,打造高端交流品牌,服务国家战略;与有关专家一起共同开展科普宣传工作,连续多年组织海洋环境保护科普教育活动。

王煜

王煜,兼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史研究学委会副主任委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悠久灿烂舟船、航海历史的科普教育,每年开展线上线下相关教育活动数百场。编写出版《STEM课程:未来航海家》一书并荣获中国航海学会航海科普奖。编写出版《中国古船录》、《中华“船”说》等书籍。所策展览“中国古代船模展”、“中国古代航海科技展”皆荣获上海市当年度十大精品展奖项。

马桂山

马桂山,青岛“海洋强国梦 科普我先行”志愿服务联盟的创建人。于2012年发起了山东省水上安全进校园公益活动, 10余年来,带领团队年均开展活动150余次,累计培训学生30余万人。他推动创建了青岛首个航海主题博物馆,并将自费购买的价值350多万元航海文物无偿捐献。2020年他被评为山东好人、山东省直机关道德模范、“德耀市南”先进个人,2021年被评为青岛市最美志愿者、山东省最美志愿者和山东省道德模范;2022年荣获全国交通运输文博馆优秀宣讲员。

 

沈权

沈权,34年与海为伴,22次南北极行,他是最值得信赖的“中国船长”。自2005年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起,沈权便开始担任“雪龙”号船长。2014年,他作为副总工程师,参与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的建造工作。2021年,他担任中国南极考察长城站越冬站长,开始了一年半的南极生活。他还创造了中国航海史上的最北记录(北纬88度22分),成为到达北极点的第一位中国船长。

张涛

张涛,海员作家,共撰写航海科普类读物13本。其中《舌尖上的航海》2021年获得中国航海学会科普奖,并被翻译成英文出版。《读懂中国海魂》获全国海洋文学大赛一等奖。《海上天方夜谭》被推荐为国家优秀文学奖。现任江苏航海学会首席科普专家,中国航海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

申请入会

科技奖励申报

科技成果评价

磁罗经

期刊编辑系统

航海科普基地申请

会议注册

新媒体

中国航海学会

微信公众号

航海科普

微信公众号

中国航海期刊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