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交通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

2022年6月16日,天津航标处走进塘沽新港第一小学开展水上交通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该处志愿者向学生们介绍了救生设备的使用、水上出行需注意的事项、遇到危险的自救办法、航标的功能及保护等内容。生动有趣的讲解、丰富实用的知识,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该处已连续多年组织开展水上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累积受众近千人。

水上交通安全知识进校园-合影

漂洋过海来看你:中国古船如何走向世界

同学们可能会问,独木舟是世界上最早的船吗?其实,世界上本没有船,从无到有,船的发展同样经历了非常漫长的过程。独木舟可算不上最早的船,那么,最早的船长什么样?它们又是如何一步步变成我们现在熟知的船的样子的呢?世界各地的人都会与水、船打交道,人类的活动丰富了船的发展历史,我们中国古代的船同样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而逐渐发展壮大并走向了世界。

让人浮起来的“船”

船是一种利用水的浮力进行运输的工具。起初,人们只要能在水上漂浮,进行短距离的跨越便足够了。比如,把几个葫芦串起来,围在腰上便能游到河的对岸。浙江河姆渡遗址曾发现过7000年前的葫芦种子,中国的原始人早就开始与葫芦打交道了,但是哪个天才的原始人最先想到抱着葫芦涉水呢?还有一种有趣的方法,人们像吹气球一样,把处理过的羊皮革吹满气,扎起口,便又出现了另一种渡河工具。

带你走近宋元泉州石碇

碇,又作“矴”或“磸”,作为船舶最早的停泊工具,在最初的选材上很可能就是绳索捆缚或竹编网兜内装着圆形石球,或仅仅只是一块穿孔大石头,依靠石头自身的重量与水底底质形成的摩擦力,以与风力及水流对船只所形成的推力相平衡,即所谓“系石为碇”。每当开船时,将石头提起,称为“启碇”,船只将要停泊时,将石头放至水底,则称“下碇”。

从“系石为碇”到“木爪石碇”,是以木、石为主要原料。其中“木爪石碇”是将雕凿为条形的“碇石”与木结构的“爪”箍扎合成,使“碇石”在水底翻转中起到锚爪的作用。我馆收藏了3件宋元石碇文物,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它们是泉州海外贸易繁盛的实物见证。

申请入会

科技奖励

科技成果评价

团体标准

磁罗经

期刊编辑系统

科普基地申报

会议注册

新媒体

中国航海学会

微信公众号

航海科普

微信公众号

中国航海期刊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