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榕城福州稻菽飘香、天朗气清。2025年10月16日-17日,作为2025世界航海装备大会分论坛之一的闽台海洋科技创新(船舶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在风光秀丽的福州成功举办。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航海学会指导,福建省海运集团与集美大学联合主办,福建省航海学会牵头闽台七家单位共同承办,以“生态海峡,协同呵护”为主题,旨在深化海峡两岸在海洋(船舶)污染防治领域的协同发展,推动技术资源共享与创新合作,培育壮大该领域新质生产力。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袁毅、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林治良、中国航海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李世新、福建海事局党组成员董国松莅临会场并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胡亚安出席并做报告。
江苏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江苏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会长史和平,国际航行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航海学会副理事长张宝晨,中国航海技术研究会(台湾)理事长、台湾海洋大学教授田文国,台湾船舶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萧荣发,泉州师范学院校长陈昌萍,台湾高雄科技大学副校长俞克维,福建省海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吴良奇等重要嘉宾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场两岸海洋科技交流的重要盛会。来自海峡两岸航海、海洋、交通、港口等领域的160 余位代表参会,其中既有深耕行业多年的资深专家,也有推动实践落地的企业高管,为研讨会注入多元智慧力量。
图为中国航海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李世新在闽台海洋科技创新(船舶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上致辞
李世新在致辞中表示,海洋作为地球生命的摇篮和人类发展的重要资源宝库,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船舶运输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其规模与运量持续攀升。加强海洋(船舶)污染防治,已成为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守护蓝色家园的当务之急。希望两岸港航业充分发挥闽台融合发展的政策优势,在技术、人才、资源等方面加强深度融合与共享,共同推动海洋(船舶)污染防治领域的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和交通强国福建先行区的建设注入强劲动力。他表示,中国航海学会一直积极推动海峡两岸在航海科技领域的合作共赢,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致力于消除地区间的障碍,加强海峡两岸产学研用合作,提升港航业的创新能力和整体效能;通过资源共享与互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多方共赢,推动港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未来,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福建航海事业的发展,推动航海学术交流活动在福建的开展,支持福建省航海学会开展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台湾航海科技界的交流互动,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为促进两岸航海科技协同发展、实现海洋强国梦而不懈努力。
图为出席研讨会领导和嘉宾
胡亚安院士、田文国教授等业界知名专家结合自身深耕领域的研究成果,从船舶污染防治技术突破、两岸协同机制构建等不同维度,分享前沿见解与实践经验。他们的分享兼具理论深度与应用价值,不仅为参会者点亮行业发展思路,更拉开了这场“学术盛宴”的序幕。
图为胡亚安院士作主旨报告
图为台湾田文国教授作主旨报告
10月17日上午,研讨会进入专题研讨阶段。来自海峡两岸的9位专家围绕船舶污染防治核心议题,聚焦多个细分领域展开深入交流:从船载危化品应急处置的高效方案、压载水传播有害生物的防控技术,到航运碳足迹的精准核算与减排路径、海上溢油事故的应急保障体系,再到智能防污监测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专家们毫无保留地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案例,内容兼具专业性与实用性,为两岸海洋生态保护事业注入新动能,也为行业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路径与实践范本。
图为交通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轩作专题报告
图为集美大学庄学强教授作专题报告
图为台湾海洋大学马丰源教授作专题报告
图为深圳大学牟林教授作专题报告
图为台湾高雄科技大学谢志敏教授作专题报告
10月17日下午,研讨会按既定议程组织台湾地区代表赴福清开展实地考察。在江阴港区的万华化学福建码头有限公司,代表们详细观摩了化学品码头的现代化管理系统,深入了解智能化技术在危化品存储、运输全流程监管中的应用;在福州船舶溢油应急设备库,大家近距离接触各类海洋溢油应急处置科技产品,直观感受大陆在船舶污染应急保障领域的技术实力与储备水平。实地考察让两岸代表的交流从“理论”走向“实践”,进一步加深了对彼此技术应用场景的认知。
图为台湾代表参观万华化学福建码头有限公司
图为台湾代表参观福州船舶溢油应急设备库
当晚,主办方还特别安排台湾代表前往马尾船政公园,观看《最忆船政》情景剧,通过沉浸式演出重温船政学堂的历史荣光,感受两岸航运事业同根同源的文化渊源。
研讨会期间,全体参会代表还共同参观了2025 世界航海装备展,近距离感受全球航海装备领域的技术革新与产业趋势,为两岸船舶污染防治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参考。
随着各项议程圆满完成,本次研讨会顺利落下帷幕。回顾两天的交流历程,研讨会以“闽台海洋科技创新(船舶污染防治技术)”为纽带,成功搭建起两岸海洋环保领域专业交流合作平台。两岸专家学者围绕船舶污染防治的关键技术、政策标准、实践案例展开深度研讨,不仅提升了两岸协同守护海洋生态、防治船舶污染的学术水平与共识,更凝聚了共同建设“生态海峡、清洁海洋”的坚定决心。 尤为可贵的是,本次研讨会始终秉持“民间性、科技性、草根性、广泛性”特色;开放的研讨氛围让两岸海洋科技工作者在互学互鉴中深化了解、夯实信任,进一步巩固了两岸民间科技交流的基础。从前沿技术分享到实践案例剖析,从共识凝聚到合作展望,研讨会的每一个环节都彰显着两岸同胞共护蓝色家园、共促海洋事业发展的共同心愿,最终取得超出预期的交流成果,为未来两岸在海洋(船舶)污染防治领域的持续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