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三航局浙江台州湾陆岛联动综合码头项目加速推进建设

中交三航局浙江台州湾陆岛联动综合码头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依靠丰富的水工经验,组建党员技术攻关小组,精心设计沉桩方案,克服了海上风浪大、地质条件复杂、施工窗口期短等挑战,高质量进行沉桩作业。

开展技术攻关 备战沉桩施工

“项目共需完成808根海上钢管桩的沉桩施工,其中最长的钢管桩有86米。”项目经理贾勇南介绍,“这种‘超长’特点结合项目地质条件,对钢管桩沉桩施工所用的设备、技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确保项目按照时间节点高质量建成,在沉桩施工前,项目总工程师程剑春牵头组建党员技术攻关小组,围绕施工难点梳理技术创新方向并开展课题研究。

由于项目地质分布砂层较厚,该地质强度高又不适于作为持力层,设计文件中钢管桩需穿透该层,导致打桩船故障率高,沉桩效率低,针对这种情况,程剑春带领技术团队开展了专题研究。他与团队日夜奋战,推动理论成果向实际转化,通过查阅资料和模拟推演,不断总结、优化方案细节,调整施工参数,为现场施工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技术支撑。

为了提高沉桩施工效率,项目副经理徐尧军统筹协调船舶、人员和设备资源,最终确定“双船双面”的攻坚方案:在现有的中交三航局自主研发的110米架高旋转式打桩船“三航桩 22”基础上,新增一艘打桩船同步施工,从码头引桥两端开辟作业面,形成多点协同推进的施工格局,确保沉桩施工高效推进。

科学精准施策 迎战风浪考验

由于实施钢管桩沉桩作业的大型打桩船吃水较深,需等待潮位涨到4米以上才能进行沉桩作业。面对一天仅两次的涨潮窗口,项目团队制定了“抢潮水、抓间隙”的施工策略,通过优化施工组织、加大资源投入,实行24小时两班倒候潮作业,确保“潮至即动、分秒必争”。同时,项目团队组织对沉桩区域进行工前疏浚,确保打桩船在涨潮时能安全停泊并高效作业。

“三航桩22”作为主力打桩船,凭借110米桩架高度、1000吨起重能力和360度全回转能力,成为了攻克超长钢管桩施工的利器。但程剑春清醒地认识到,先进设备需与精细化管理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能。为此,作为技术负责人,他带领团队充分收集现场的地质条件、风向水流数据,积极与设计单位沟通,优化钢管桩设计和施工参数,制定专项方案,确保超长钢管桩平稳插入海底。

在沉桩作业时,项目团队运用打桩船搭载的精度高达厘米级的卫星定位系统,对每根钢管桩实施三维坐标定位,精确指引打桩位置。针对超长引桥不同于常规码头区域沉桩的特点,加之施工海域风况不佳、涌浪大、施工区域受限、施工窗口期短等难题,项目团队通过合理的安排船舶进点时间和位置,将工期安排精准到每小时,使得船舶打桩效率大大提高,为提升下一步工序奠定了基础。在项目技术、质量、安全等团队的紧密配合下,两艘打桩船在施工区域同时进行沉桩作业,现场沉桩速度达到每船每日4根,高峰期时,单日完成沉桩达12根。

潮起台州湾,扬帆正当时。中交三航局浙江台州湾陆岛联动综合码头项目团队通过技术攻关、科学应对、精准施策,克服水文气候因素影响,高质量完成了超长钢管桩的沉桩施工任务。接下来,项目部将继续以技术为矛、以实干为盾,确保项目安全、优质,如期建成台州湾新区向海图强的标志性项目。

转载自:中国交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