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港航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在珠海举办。来自政府管理部门、港航企业、航海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学会协会的100多名嘉宾齐聚一堂,围绕“智行四海 创见未来”主题,交流前沿思想,洞察发展趋势,为港航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中国航海学会第九届理事长何建中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报告。交通运输部水运局二级巡视员翁笑冰作主题演讲。中国航海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李世新,中国交通报社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玉峰致辞。

何建中指出,作为全球经济贸易的主动脉和现代供应链的关键枢纽,港口与航运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从“规模增长”向“质量跃升”的转型发展阶段。要坚持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一体化发展方向,统筹推进“船、港、货、人”全要素升级与系统性变革,聚焦关键技术突破、应用场景创新、标准规则引领、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传统能耗模式向绿色低碳模式的转变。
何建中表示,科技创新推动港航新质生产力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行业凝聚共识,携手并进。一是要强化战略引领,加大研发投入。二是要深化协同创新,促进产学研用融合。三是要夯实人才根基,培育复合型队伍。四是要完善标准规则,保障安全伦理。

翁笑冰表示,近年来,我国港航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效显著,为水运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要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统领,聚焦重点任务精准发力,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全面加快港航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是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二是要强化绿色低碳转型,构建全链条绿色发展体系。三是要强化生产组织管理模式创新,提升全产业链运行效率。

李世新表示,中国航海学会一直致力于推动建立产、学、研、用融为一体的“航海科创”平台,面向国家战略、产业集群、重点企业等需求,集智攻关,深入开展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未来,中国航海学会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一是强化科技引领,聚焦智能航运、绿色低碳等前沿方向,组织联合攻关,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二是深化平台建设,完善学术交流、成果转化、标准制定等服务体系,促进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江海;三是拓展全球合作,加强国际航海领域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航运治理,讲好中国航运故事,为全球航运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朱玉峰表示,近年来,中国交通报社在积极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的同时,不断探索服务行业各细分领域的新路径、新载体,为行业发展赋能。在推动港航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积极搭建以此次论坛为代表的科技成果展示、产业交流合作平台。诚挚邀请相关单位积极推荐典型案例,分享港航新质生产力实践成果,共同擘画港航高质量发展蓝图。


权威论道环节,10位嘉宾围绕智能航运前沿技术、智慧航海保障体系建设、港航科创人才培养等话题发表演讲,带来了关于港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前沿动态和深刻见解。





论坛发布了2025年中国航海学会团体标准。今年以来,中国航海学会已制定19项团体标准,包括:《船舶岸基数据管理通用要求》等3项智能船舶及信息化领域团体标准,《干散货码头火车装车楼自动控制系统技术要求》等3项智慧港口领域团体标准,《港口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建设技术指南》等3项绿色环保领域团体标准,《沉管隧道管节接头施工技术规范》等8项水运工程设计与施工领域团体标准,以及《琼州海峡电动汽车滚装运输安全技术及管理要求》等2项运输安全领域团体标准。
论坛上,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发布新一代国际标准智慧航保服务。该服务以符合国际海道测量组织(IHO)规范的S-101电子海图为基础,集成潮汐、水流、气象等实时数据,支持数据交互和扩展,具有更加灵活、开放、智能的特点。新一代国际标准智慧航保服务彻底改变传统电子海图导航系统静态封闭的缺陷,成功实现动态安全等深线、航线推荐、安全预警等船舶伴随式智能导航服务,为安全便捷绿色航行、航运高质量发展和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关键性技术支撑。
本次论坛是2025数字交通大会的平行论坛之一,由中国航海学会和中国交通报社主办,上海海事大学承办。
转载自:中国交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