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畔,万吨巨轮穿梭如织;黄海之滨,智慧码头昼夜不息。2024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日照港考察,亲切慰问港口科技工作者、运营人员、航运人员,希望大家再接再厉、继续奋斗,推动日照港管理运营更上一层楼。总书记的鼓励为山东港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山东港口牢记殷殷嘱托,锚定“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建设”,积极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向时代交出一份写满奋斗履痕的答卷。
枢纽能级持续跃升。2024年,货物吞吐量超1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400万标箱,今年一季度,继续保持超4%、7%的同比增幅;在全国布局建设52个内陆港、开通102条班列,海铁联运操作量连年增长,2024年突破420万标箱;航线总数突破360条,航线密度稳居中国北方港口首位,航线通达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700余个港口。
智慧绿色不断突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域智能港口解决方案“天和”发布;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口一阶段在日照港建成投用;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达每小时60.9自然箱,第十二次刷新装卸效率世界纪录;烟台港数字化管控等多平台上线;港口服务大模型“方舟TaaS”投用;潍坊港区获得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颁发的《碳中和评价证书》。
链上服务成色更足。开拓80项物流综合业态,取得15类金融牌照及资质,促进“码头+物流+金融+贸易+航运+海外”全产业链深度协同,实现“港口+政府+海关+铁路+企业”五位一体高效联动,围绕集装箱、铁矿石等骨干货种,逐步构成多条线的特色商业模式,助力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高擎奋斗者旗帜,山东港口书写了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服务国家大局的壮丽篇章。
战略擘画 锚定世界级港口群新坐标
“要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殷殷嘱托穿越时空长廊,化作指引前行的璀璨明灯。一年来,山东港口矢志不渝,奋楫笃行,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建设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2024年,山东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越4400万标箱,有力支撑山东沿海港口年货物吞吐量超过20亿吨,连续3年保持全国沿海省份第一位,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建设拾级而上、步履铿锵。
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国家战略在港口实践中的具象化。翻开山东港口资源配置的卷轴——原油、矿石、粮食进口量分别占全国1/3、1/4、1/5,铝矾土进口量达全国3/5。
保障14亿人能源安全、产业链稳定的背后,是一流设施的能级嬗变。
今年3月,山东港口青岛港董家口港区第二座40万吨级矿石码头工程引桥土建全部完成,具备通车条件。今年以来,总投资超2700亿元的136项重大项目在山东港口各港区火热动工,强力推动港口从物流节点升级为信息、贸易、金融枢纽。
港口能级的持续提升,为山东港口发展夯实了根基,吸引了更多国际航线挂靠,增强了对国际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和配置能力,推动在全球贸易和航运领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世界级的海洋港口群,是向内拓宽的渐次升级,更是向外延展的开放形态。在全球贸易格局的不断变化下,山东港口立足国际视野,拓展全球布局,深耕海外市场……这一年,山东港口踏海行陆,加速“出海”。
2024年12月,山东港口全球化布局连下两城——成功签约柬埔寨贡布港和几内亚卢米港两个海外码头运营及管理项目……一体化改革以来,山东港口海外码头项目运营管理提质增速,从缅甸皎漂港到孟加拉国巴瑞萨码头,从西非刚果(布)到东南亚柬埔寨,为服务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发挥重要作用。
在哈萨克斯坦库斯塔奈,山东港口运营的海外仓正见证着“钢铁驼队”的蜕变。“通过定制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中哈跨境贸易物流成本大幅降低,供应链效率显著提升。”当地物流商竖起大拇指。这种“硬联通”背后是“软实力”的输出:“山港技术”“山港模式”正通过7个海外代表处、11个海外仓、11个海外码头的全球布局,深度融入全球航运物流版图。
通过对传统边界的突破,山东港口在全球航运格局中重新定义自身坐标,以更加开放之姿融入世界经济循环,不仅增强了建设世界级海洋港口群的底气,更为全球物流产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创新驱动 以智提质拉升“山港效率”
“日照港是改革开放后新建的港口,近年来推进科技创新,将传统港口改造升级为现代化港口,不仅货物吞吐量跻身全国前列,还积累了通过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经验,值得肯定。”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日照港时给予的肯定与勉励时刻在港口人的耳畔回响,并转化为山东港口加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澎湃浪潮。
走进日照港石臼港区南作业区,各条生产线快速运转,一连几公里的皮带机正源源不断地将堆场煤炭运往码头装船,一幅“货物流转不见货,人员作业不见人,绿植种在大机下”的科技画卷跃然眼前。
这得益于2024年12月27日,全货类适用、全流程互通、全系统智能的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口一阶段建成投用。工作人员通过多设备“一键启动”系统,实现激光扫描、AI识别、自动清舱等十几项创新技术联动,“从卸船到装车”“从卸车到装船”全流程自动化贯通,系统作业效率提升超30%,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3倍。
科技是驱动港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从山东港口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塑造发展新动能的发展过程中,能清楚窥见这种连接。
3月12日凌晨,搭载着7万吨进口大豆的“活力”轮,稳稳停靠到日照港石臼港区10万吨级粮食专用泊位。码头上,“绿巨人”般的粮食卸船机,缓缓向大船腹部伸出“手臂”,探入船舱。
操作行云流水的背后,与全国产自动化的装备技术密不可分。这台最大卸船效率每小时1500吨的自动化粮食连续卸船机,由日照港联合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开锐海洋起重技术公司共同研制,其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实现100%国产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距此百余公里外的胶州湾畔,青岛港集装箱自动化码头每天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争相一睹全球智慧码头的风采。
今年元旦,随着“东方澳洲”轮最后一个集装箱顺利装船,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达到每小时60.9自然箱,第十二次刷新装卸效率世界纪录,再次彰显“中国效率”。
港口之“智慧”,不仅体现在码头装卸作业,更体现在以科技为支撑的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上:一年时间,山东港口发布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绿色港口建设集成创新成果——“天和”,作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全域智能港口解决方案,为港口转型升级提供智慧化核心驱动力和全面的数字化支撑;上线一体化贸易智慧风控管理平台“智獴II期”,构建起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一体化贸易智慧风控管理服务体系;港云数科区块链存证管理系统入选山东省工信厅2024年区块链典型应用案例;上线“千纸鹤PulpCrane”纸浆数字化供应链服务产品、日照港流动设备智慧运维平台、烟台港“数字化管控平台”“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智慧船舶监管系统”,为港口全域、全链条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全新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港口服务类大模型“方舟 TaaS”(Trade as a Service,贸易即服务),凭借其汇集的海量行业知识,促使港口员工工作效率跃升、货物周转周期大幅缩短、物流效率显著提高,货主货代享受分秒级智能服务,港口供应链响应速度实现“光速跃迁”。
惊世画卷,需运笔描绘。一年来,山东港口持续深化顶层设计,发布《2025年度十大科技创新攻坚方向》《2025年度十大数字化示范场景》等科创规划方案;发布《山东港口人工智能(大模型)总体建设规划》,围绕智慧生产、智慧供应链等8大类业务领域,全面开展模型赋能工作;揭牌成立人工智能联合创新实验室,共同构筑产业新生态;牵头编制的交通运输行业标准《近零碳交通设施技术要求第3部分:港口作业区》正式发布,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全国港航领域唯一项目成功获批全国首批行业标准验证点,不断满足行业标准验证需求,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山港标准”。
一串串跃动的数字,一项项沉甸甸的成果,犹如“星火燎原”,在山东港口的发展蓝图上迅速铺展,又似“漫天繁星”,勾勒出一幅未来港口的壮丽图景。
向绿而行 构建清洁低碳用能体系
初夏的渤海南岸潍坊港区,阳光洒在层层叠叠的光伏板上,四台分散式风机缓慢转动,随风起舞,源源不断的绿电供输到港口生产及千家万户,生动描绘着全国首个“近零碳港口”的绿色发展图景。
2024年10月15日,山东港口渤海湾港潍坊港区荣获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颁发的《碳中和评价证书》。今年3月,渤海湾港风力发电量突破700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碳排放约3850吨,创下单月历史新高。截至目前,潍坊港区累计发电量达3306万千瓦时。
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让“含绿量”成为“含金量”,山东港口的“绿色答卷”铺陈海岸线。
在山东港口烟台港客运码头,随着作业人员行云流水般的接电流程操作,不到5分钟,绿色岸电如漾漾碧波为客滚船提供动力。据了解,山东港口已成为中国北方客滚岸电接电点最多、分布最广、接电船舶艘次最多的港口。今年1—4月,山东港口岸电系统总用电量1353.61万千瓦时,相当于替代燃油超27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121吨,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着眼供给侧与需求侧双向发力,山东港口在各港区积极构建清洁低碳的用能体系。
在位于青岛港前湾港区的加氢站,氢能集卡、氢动力轨道吊等设备正忙碌作业,实现氢能在港口应用规模化、常态化。立足港口氢能应用场景优势,青岛港加快构建港口氢能基础设施“港口氢气供应、高效加氢、用氢安全管控”三大体系,加快推动氢能全链条多场景应用落地,建设“中国氢港”。
目前,山东港口累计建设70万平方米光伏、6台风机,绿电年发电能力达到2亿千瓦时,推广应用氢能集卡50辆、氢动力轨道吊10台;建成16座换电站,新能源车辆700余辆,累计换电量达6630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3.2万吨;港口清洁用能占比由49.5%提高到63%。
沿着海岸线一路向南,昔日的黑煤场重焕生机。
令人瞩目的全国首个退港还海修复工程——山东港口日照港海龙湾项目,在“绿色因子”的助力下,蜕变为如今的“金腰带”,与灯塔旅游景区、万平口景区和谐相融,将港口发展和城市规划深度融合,为市民和游客增添了更多的生态获得感和幸福感。如今,这里已成为江豚、太平洋蠵龟等珍稀生物的栖息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东港口从一线生产实践中汲取灵感,在绿色发展的赛道上加速奔跑——积极组织深化各港口集团绿色港口认证,累计15个码头公司获评亚太、中国绿色港口荣誉称号,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获评全国首个“智慧+绿色”双五星码头;潍坊港3个项目入选绿色低碳交通强国试点。创新打造大气环境智慧管控平台,布设113个空气监测站,对大气实时监测,港区环境空气质量较2021年提升32%。建设106座污水处理站,实现各类污水规范收集、合规处理,中水回用率达到45%。
陆海联动 畅通双循环新通道
4月11日,随着汽笛长鸣,满载2500余辆国产新能源汽车的“美迪泰兰高速号”滚装船在青岛港大港公司顺利起航,驶向海外。这是青岛港在服务新能源汽车全球化布局中的生动实践,为国产新能源汽车拓展中美洲市场注入强劲动能,为“中国制造”寻找新出口增量提供更多选择。
作为我国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重要交通枢纽,山东港口始终坚持将自身高质量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大局,积极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内国际双循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海向增航线、扩舱容、拓中转,陆向开班列、建陆港、拓货源,持续构建和完善由口岸、航线、陆港、内河、班列等多节点共同支撑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强枢纽,畅联通。山东港口开通360条集装箱航线,其中外贸航线261条,成为高效联通世界的窗口,航线密度稳居中国北方港口首位,航线通达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700余个港口,形成日韩、东南亚、中东、印巴、欧美五大优势航线组群,为沿黄省份提供了最高效便捷的“出海”通道。
建陆港,广辐射。今年4月,山东港口安徽(阜阳)内陆港在阜阳颍州港挂牌,“安徽阜阳—山东港口青岛港”海铁联运班列同步开行。这是山东港口在全国布局的第52个内陆港、开通的第102条班列,有效提升了山东港口在长三角北翼的服务能级,为“皖豫苏鲁”四省物流大通道建设注入新动能。这些物流通道穿山越水,打通沿黄流域最经济便捷的“出海口”,形成“南来北往促流通、进江达黄强辐射”的态势。2024年,山东港口海铁联运操作量突破420万标箱,领跑全国沿海港口。
航线“大动脉”畅达全球,陆港“微循环”网联全国,山东港口搭建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正通达全球,活力无限。
全力打通物流“筋络”的同时,山东港口加快构建“依托港口的一流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以强有力的集群效应,推动“码头+物流+金融+贸易+航运+海外”全链协同、“港口+政府+海关+铁路+企业”一体联动,延伸服务链条,助力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今年2月,“中远海运创新”轮靠泊青岛港西联公司码头,完成纸浆货物入库,实现了跨境贸易“提单—提货单—仓单”的秒级流转,破解了传统海运业务单据滞后、验真成本高的难题,提升物流效率90%以上。
一站式供应链“软服务”方案,有效赋能企业降低物流、时间、采购、资金等供应链复合成本。历经多年探索,山东港口已开拓80项物流综合业态,取得15类金融牌照及资质,并聚合政府、口岸、供应链上下游资源,集成物流、金融、贸易、航运、海外等板块功能要素,围绕集装箱、铁矿石等十大骨干货种,逐步构成多条线的特色商业模式。
4月1日,由新疆发来的300吨PBAT(热塑性生物降解塑料)树脂材料在青岛港完成装船,并出口至意大利热那亚。这是山东港口物流集团搭建的“新疆—青岛港”PBAT树脂材料陆海联运通道,推动新疆PBAT树脂材料首次在青岛港出口。依托山东港口“港口+物流”服务优势,相关企业节省物流成本20%,提升运输效率15%。随后,来自非洲尼日利亚的500吨芝麻在青岛港顺利接卸,发往国内市场。“商务+港口+地区平台+产业企业”优势让企业体验到港的优势、贸易的便捷。
不仅如此,山东港口还针对集装箱,依托航线和内陆港优势,推出“网络+枢纽+通道”的综合解决方案;针对铁矿石、煤炭、原油,凭借大码头、大堆场、大库区及大通道等优势,构建了一条从海外端到国内端的全产业链模式;针对粮食,发挥港口金融产品优势,精准匹配粮油加工企业,打造“金融+”多场景服务模式……全货种竞相发力,为企业降低复合成本10%以上。
山东港口,不止于港。一个专业突出、业态丰富、链条完整、绿色智慧的山港供应链综合服务品牌,正引领港口从“运输枢纽”向“全球资源配置中心”转化,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站在山东港口观景平台远眺,30万吨级油轮与风电安装船同框入镜,传统工业文明与绿色科技文明在此交融。这种变革不仅发生在山东——日照港干散货智慧方案、烟台港滚装物流模式……一系列“山港经验”正在走向全国,落地全球。当“天和”系统点亮更多码头,当“方舟”模型优化全球贸易,放眼山东3345公里的黄金海岸线,这里正书写着经略海洋的时代答卷。
转载自:中国交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