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海救助局党委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下,“邹本波劳模工作室”于2021年8月11日正式成立。自成立以来,工作室充分发挥各级劳模、工匠的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品牌效应,激励全局干部职工立足岗位奉献救助,为局“三保”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救助船队船舶维修队作为“邹本波劳模工作室”船舶装备研究组的一部分,承担起船舶设备维修、管理人员技能培训、救助装备改进创新的职责。
2022年4月18日至5月13日,船舶维修队全面贯彻落实局“三保四建五坚持”工作体系要求,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指引下,攻坚克难,拼搏进取,历时26天,先后完成了“北海救117”轮右主机两个缸吊装检修、中副机大修,“北海救112”轮左副机大修,“北海救117”轮右副机大修,“北海救131”轮两台发电机组和辅锅炉控制电缆更换等工程,为促进船员设备维修技能提升和节支增收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26个日夜里,维修队全体人员仅仅休整了一天,晚上加班加点,4台柴油机全部一次性试车成功,电缆更换后设备调试一次性成功,安全高效完成了任务,有效保障了船舶顺利出坞、执行待命和实战训练任务,展现了新时代救助人的新担当、新作为。
在这次连续作业过程中,维修队人员遇到过许多困难,比如液压工具故障、吊装空间受限、作业场所狭小等,但在救助船队的实时协调下,维修队成员和一线船员齐心协力,迎难而上,把这些问题逐一化解,并总结归纳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拆装工艺,使设备安装更加便捷可靠。这次连续长时间奋战不仅是邹本波劳模精神感召力的爆发,更是一线船员主人翁精神的集中展现。
作业准备充分,各方协作默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详细周到的准备工作是顺利完成作业的前提和保障。根据船舶维修计划和船舶动态,救助船队适时安排船舶维修保养,船舶维修队每次接到任务后第一时间创建承修船舶的临时工作群,及时发布工作时间安排,分享相关技术资料,开列前期准备工作清单,督促船方逐一核实,将准备工作落实到位。例如,根据瓦锡兰主机拆装经验,维修队提前加工两只拆卸多用通道螺栓的专用工具,方便拆装特殊部位的螺栓,有效压缩了拆装时间,并能够便捷使用扭力扳手规范化操作,确保了维修质量。
船舶维修队充分利用微信等社交平台,使工作安排扁平化,执行能力即时化,技术咨询便利化。快速有效的交流能够实现快速响应,规避因工具、备件、物料准备不足造成工作卡阻,快捷的技术咨询能规避盲目施工、野蛮施工、多余拆解行为,使作业更加科学合理。
北海救117维修临时工作群
北海救112临时工作群
合理调配资源,齐心攻坚克难
人心齐,泰山移。“北海救112”轮副机大修适逢五一长假,疫情形势严峻期。救助船队机务管理科统筹调配维修资源;人事管理科精心优选在烟公休轮机船员加入到维修队伍学习锻炼,适时开展技术培训工作;办公室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和岸基支持保障工作。
维修期间,曾遇到液压拉伸器液压管破裂故障,一度造成施工停顿。在船队机务安排加工元件,协调工具外援的过程中,维修队不等不靠,变通施工方案,改四只缸头螺栓同时上紧的方式为两只对角螺栓分批次上紧模式,虽然工作量成倍增加,但依然能够满足装配工艺要求,通过加班加点抢回因工具故障耽误的工作量。待外援工具到位时,已经完成了缸头螺栓上紧这一关键节点工程,为按时完成这次维保任务赢得了时间。
在这次大会战中,多方配合、通力合作是顺利完成任务的保证,群策群力、共克时艰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一线的救助队伍,从来就不仅仅是生产计划按部就班的执行者,更重要的是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造条件、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开拓精神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既定任务。
创造条件分步骤上紧缸头螺母
优化人员安排,规范作业流程
船舶维修保养,既要完成设备养护目的,又要在实战训练中发挥培训作用,故在人员搭配上需要动脑筋合理安排。譬如擅长机和电的人员相结合,临时参与人员和本船轮机管理人员相结合,这样既能让所有人员紧张起来、行动起来,又能充分调动积极性、责任心。
根据总体要求,优化施工流程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例如,在“北海救117”轮右副机大修过程中,通常情况下,连杆轴瓦装复后直接液压上紧连杆螺母,这样做的优点是逐缸按顺序操作,不易发生遗漏,但缺点是人员优势无法有效发挥,缸头外围附件不能提前开始作业,导致施工进度迟滞。
经过讨论,船舶维修队优化了施工流程,首先将全部缸连杆大端安装到位、全部缸头吊装到位后逐缸液压上紧缸头螺母;在完成第一缸缸头螺母上紧后,安排第二条工作线跟上,紧随其后安装摇臂组件,并完成该缸气阀间隙调整;随后启动第三条工作线,安装喷油器及其附件。三条工作线压茬递进、互不干扰,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施工流程的优化使人员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按时完成任务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清洁好的部件有序摆放
三条工作线压茬递进
新老搭配合作,技能传承有序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开展“传帮带”工作,能够为年轻船员掌握新装备操作技能、提升救助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在忙碌紧凑的施工作业中,船舶维修队没有放松对实习人员的培训,不仅安排老带新、手把手操作,还对关键操作进行详细讲解。例如,看似简单的拉葫芦也有很多技巧,快慢幅度都很关键。从细微处入手,从原理上理解,方能让技能传承行得稳、走得远,不断增加技术人才的保有量。
大管轮于勇鑫给实习生认真讲解
自觉加压赶进度,无怨无悔加夜班
在二十几天的维修当中,加班已成常态,以轮机长董家国为代表的几名老同志,坚守工作岗位,每天都是一上手就停不下来,经常连续工作三个多小时,不休息、不喝水、不上厕所。政委安排熬好绿豆汤解乏,多次到机舱催促,却始终没人停下手中动作。
工程是一个个小环节组成的,进度是一段段工作量累积的,一颗植物积温不到无法结出硕果,工程没有细节只能是空中楼阁。
维修过程中一系列零散的拆检、清洁、测量工作,哪一项滞后都会影响总体进度,当看到关键节点没有如期完成时,大家自觉提出晚上加班,必须将进度赶上去,甚至超额完成既定目标心中才踏实。
不知多少个日夜,船舶维修队迎着朝霞来,披星戴月回,当看到关键节点工程顺利完成,大家欣慰地笑了,因为这样才可以放心开展第二天的工作。正是这样紧张有序、有条不紊地推进,在每个节点工程都做到胸有成竹,从未出现重大返工现象,才确保如期完成了各项维保任务。
赶进度晚上加班测量
“北海救117”轮机部全员上阵搞清洁
这次密集的维保工作,历时26天,涉及3艘船舶7组设备,其中3台发电柴油机大修,1台主机吊缸检修,2台发电机组和1台辅锅炉更换控制电缆,涉及瓦锡兰、大发、MAN三种机型,共有58人次参加维保工作,实战培训226学时,节约维修经费20余万元。
最难能可贵的是,通过这次密集的维保作业,58人次得到训练,其中第一次参加大型维修人员38人次,熟练人员20人次,维修技能得到提升,维修工艺得到优化,维修预算得到节约,维修队伍逐渐成熟,尤其是青年成员的广泛参与,使“传帮带”教学培训成果显著。
“历经艰难成伟业,人间万事出艰辛。”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来自于奋斗的人民。船舶维修队将继续以邹本波劳模精神为指引,爱岗敬业、艰苦奋斗、争创一流,以担当的方式挑起时代重任,以奋斗的姿态砥砺拼搏前行,为全面落实“三保四建五坚持”工作体系和北海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转载自:中国交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