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主攻方向 扎实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

全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暨国际海洋名城建设推进大会特别报道

瞄准主攻方向 扎实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更加注重经略海洋的要求,为青岛加快建设国际海洋名城指明了主攻方向。要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走向海洋、倚重海洋,科学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瞄准主攻方向,推动海洋基础设施、海洋产业、海洋文化、海洋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国际海洋名城。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

要把港口作为陆海统筹、走向世界的重要支点,着眼设施一流、技术一流、服务一流,打造智慧高效、绿色高端的国际化强港,建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

积极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港是世界一流港口的主要功能和发展方向,也是港口未来竞争力的核心所在。要积极申建自由贸易港,在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中迎头赶上,同时要复制推广国家自贸试验区经验,因地制宜争取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开展平行进口汽车试点拉动进口。争取国际中转集拼试点,进一步增强青岛港的核心竞争力。

提升港口集疏运能力。在港口建设方面,要争取国家部委支持,尽快完成董家口港区口岸开放验收工作,实现全面开放;进一步完善董家口港区铁路、公路、管道等集疏运体系,满足董家口港区能力释放需求。对外拓展空间,增加国际航运航线,在国内中西部城市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内陆港”,加密中亚、中欧海铁联运国际班列,形成海铁联运大通道。

推进港口装备智能化。智能化是港口发展的必然趋势。青岛港在亚洲率先建设了首个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提升30%、节省人员70%,要加快推进集装箱自动化码头二期工程建设,并推进传统集装箱、干散货、液体散货等码头的智能化、自动化改造,为智慧港口建设提供“青岛方案”。

优化口岸营商环境。要按照全省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工作部署和要求,以“一次办好”改革为契机,对标上海、天津等先进港口,对通关流程的重点环节、关键节点紧抓不放、一抓到底,准确摸清“痛点”“堵点”,推动口岸优化流程、简化手续、降低收费、规范服务,打造规范有序、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口岸生态。

加快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要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契机,坚持“存量变革”和“增量崛起”并举,培育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高端化。要加强标准引领和品牌塑造,促进海洋制造产业纵向延伸、横向联合、跨界融合,向全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发展,增强海洋高端装备和关键系统创新研发能力。目前,船用柴油机、雷达设备、无线电导航等关键零部件还需要从发达国家进口,要下决心攻关突破。

新兴化。青岛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等方面拥有较好基础,要发挥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支持海洋新兴产业加快扩容倍增,培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新兴产业集群。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一定要挖掘好、利用好。

精品化。青岛是著名的滨海旅游城市,游客人数连年上升,但滨海旅游还停留在观光游的层次上,要积极发展多元化旅游业态,推动旅游单一业态向多业态深度融合转变。要加快国际邮轮港发展,完善邮轮母港基础设施,争取国家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吸引更多邮轮停泊,提高旅游消费层次。海洋渔业的发展要积极拓展新空间,种好“蓝色粮仓”。

加快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

发展海洋经济决不能以牺牲海洋环境为代价。要严格落实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实施“美丽海岸”“蓝色海湾”等生态治理工程,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切实维护海洋生态和环境安全。

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青岛拥有山、海、城一体的独特海滨风景,美丽的海岸线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要强化自然岸线保护,加快人工岸线修复,重点抓好胶州湾、灵山湾、鳌山湾生态岸线保护与修复,严格控制滨海建筑、栈桥码头等海岸设施建设,退出生态红线内违法占用,推进退养还滩,逐步恢复海岸自然景观。

解决好海洋环境突出问题。海洋环境治理是青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任务。要全面推行“湾长制”,实施海陆污染一体化治理,实行陆上水域和近海海域环境共管共治,加强对海泊河、李村河、张村河、娄山河、墨水河等入海河流的污染治理,提升近海生态功能,建立健全陆海统筹、河海兼顾、上下联动、协同共治的海湾治理新模式。

完善海洋生态文明制度。尽快健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完善海洋环境在线自动监测系统。高标准打造西海岸、胶州湾两大国家级海洋公园,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海洋保护区体系。要加快完善海洋生态补偿和生态损害赔偿、生态修复等激励约束制度,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制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真正实现“水清、滩净、岸绿、湾美、岛靓”。

 

来源:青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