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20日,第四届FPSO&FLNG亚洲大会在上海举行。鉴于近年来FPSO市场较为冷淡,在低油价时期,海洋油气浮式生产装置的市场前景究竟如何,业界该如何应对,成为与会的中外代表共同关注的重点。
中海油湛江分公司副总经理李绪深介绍了南海西部浮式生产设施的发展状况。1960年我国在南海西部发现油气,1964年打出第一口现代化的油井,并于1986年获得第一桶商品油,之后进入到快速发展时期,从2008年开始,已经连续十年保持在年产1000万立方天然气的水平。目前,中海油在北部湾、莺歌海、琼东海、珠江口西部4个海域建成了22个油田和5个气田,正在建设的还有5个,先后投入了3艘FPSO进行生产。下一步,还将采用半潜式平台+水下井口来进行生产。据他介绍,针对南海天然气储量丰富的特点,中海油今后将建设一个围绕海南岛、并且连接广东和港澳地区的天然气大管网,实现深水与浅水、陆地并行的格局,新建的项目可能会采用FLNG方式,就是在海上直接生产,并且进行外输。
中海油采油服务分公司技术中心副总经理盛苏建在报告中分析了我国LNG浮式存储设施现状及应用前景。截至目前,我国天然气消费在整个能源消费总量只占到6.4%,而世界平均天然气消费量在24%,差距还是很大。根据国家的规划,到2020年我国天然气消费要达到300亿方,占比10%,2030年将达到6千亿方的消费量,在能源一次性消费中占比15%,中国的能源大转型对于海洋天然气的需求将会不断增长。他指出,在过去短短的十年多,中国沿海LNG接收站发挥了贸易跳板和枢纽的作用,对于稳定沿海地区的天然气供应,拉动消费需求都至关重要,但一些问题也日益凸现。从全国范围来看,LNG接收站布局不均衡,而且投资巨大,审批困难,对优质岸线资源依赖性较大。此外,液态分销能力较弱,灵活性不足,调峰能力较差,大多数接收站不具备二程转运能力。所以说,浮式储运装备FSRU ,FSU,浮式LNG发电船、LNG灌箱多式联运,LNG支线运输兼加注船,因其灵活性较强,覆盖范围广,今后将被广泛利用。据他披露,今后我国在南海将主要以FLNG作为生产装备,已经在建或者潜在的项目大概有十几个。
处在低油价时期,海洋油气生产商对于桶油成本更加敏感。中海油研究总院工程研究设计院院长周晓红认为,当前,无论是浅水、常规和非常规油气田的开发,都面临成本的压力。对于浅海来说,FPSO是一个合适的开发模式,但就是因为操作费用比较高,所以作业方多次提出要改变这种模式,然后用固定平台通过管道输送到岸上终端,这就关系到岸线利用等一系列的问题。如果能降低FPSO操作费用,那对降低桶油成本会有很大的贡献,可能对浮式生产设施装置应用会有比较好的前景。在建造成本上,由于单点系泊系统和水下生产系统的设计制造都被国外专利方所垄断,也成为一个很大的困扰。
降低浮式生产设施的运营成本,离不开产业链的协同配合,石油公司、设计方、建造方,包括供应链都需为此做出贡献。SBM Offshore、惠生海洋工程公司、博迈科海洋工程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中远海运重工公司、韩国现代重工的代表也在大会上分享了他们的实践经验,优化项目设计、进行技术创新、加强界面管理,成为与会者的共识。
Energy Maritime Associates总经理宝德力指出,从2015年开始,全球海洋油气市场都在缩水,生产规模也在缩小。2016年的浮式生产市场陷入全面的箫条和危机。到了2017年,已经有一些浮式生产设备的订单在市场上出现了。可以看到市场正在复苏回暖,而且价格也在慢慢提升。他认为,只要油价保持住现在的水平,而且浮式生产装置的成本继续保持在较低的标准,这种复苏还会持续,预计订单的数量也会逐渐地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