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在第21个中国航海日到来之际,2025年航运新质生产力发展研讨会在海南省琼海市博鳌举行。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付绪银、海南省政协副主席李国梁出席会议,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何建中主持会议。原交通部部长黄镇东等“老交通”智库咨询专家出席活动并参加研讨。交通运输部有关司局、部属单位、大型航运港口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学会协会等代表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发言。
本次会议聚焦“科技创新推动航运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由中国航海学会、“老交通”智库主办,海南港航控股有限公司支持。
勇担使命 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发展航运新质生产力既是实现航运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提升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效能、夯实交通强国战略根基的战略举措。
付绪银强调,2035年是交通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锚定交通强国战略目标,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更好的支撑。他提出,要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航运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航运业全要素生产水平,加速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在下一步工作中,要强化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生产组织管理的模式创新、新业态的培育壮大,同时强化产业协同。
海南省政协副主席李国梁表示,海南省将结合实际、发挥优势,着力培育航运新质生产力。坚持智慧赋能,打造航运“最强大脑”。加快传统码头智能化升级,建设“一站式”物流智慧服务平台。坚持绿色发展,擦亮航运“生态底色”,布局风、光、水、储一体化设施,构建多能互补系统。发挥自贸港政策优势,加快建设国际大宗商品资源配置中心和国际综合海事服务保障基地,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生态体系。
“老交通”智库主任、原交通部副部长胡希捷表示,我国航运业具备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深厚基础。作为世界制造业和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在一代代交通人的接续奋斗下,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航运设施体量最大、运输货物最多、船队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航运大国。航运业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并举,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到航运领域和产业链上,建设现代 化航运体系,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统筹谋划 凝聚协同发展合力
“老交通”智库和相关专家就如何推动航运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黄镇东表示,要加强科研驱动,发挥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注重人才培养,健全治理体系,为行业发展提供智力动能和稳定有序的制度环境。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翁孟勇表示,新质生产力发展要将求新与求实相结合,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处理好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业态培育的衔接关系。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高宏峰建议,推动内河航运新能源船舶应用,重点突破新能源储存、运输等方面的技术瓶颈。借鉴多方协同的模式,强化跨行业联动机制。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徐祖远建议,聚焦内河集装箱物流开发需求,开展新一轮长三角内河高等级航道网络规划调整和建设;培育一批代表先进生产力、有竞争力的专业化内河集装箱航运公司,积极打造航运脱碳的“长三角样板”,夯实长三角多式联运枢纽示范工程;重视内河航运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培体系建设,积极开发内河航运人力资源工程。中国船东互保协会董事长许立荣认为,在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下,需重点提升国有运力占比,利用好海南自贸港航运扩大开放政策,培育五星旗船队;重视承运人的选择,强化运输主导权。中远海运集团副总经理孙云飞从健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打造多元协同创新生态、统筹推进“货-船-人”三位一体科技创新、绿色低碳智能转型等四个方面,分享了中远海运集团近年来的精彩实践。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李天碧建议,提升电动船舶的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保障电动船的安全可持续运行;开展有组织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协调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政、产、学、研、用联动机制。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姜明宝建议,全方位打造智能港口,协同推进集装箱、散货、通用、多用途等类型的自动化码头建设。
政策引导 系统构建现代化内河航运发展体系
内河航运是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在助力做强国内大循环、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郭青松表示,要以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统筹推动船、港、航等各要素的升级与变革,加快推进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绿色智慧转型,推进运输服务组织化、智能化水平提升,系统构建现代化内河航运发展体系。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院长刘昕建议,充分发挥干线航道主通道作用,全面提升长三角、珠三角水网航道畅通水平,优先打通省际国家高等级航道堵点卡点,着力攻坚支流航道未达标航段建设。
多措并举 推动港口转型升级
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海南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殷杰表示,海南将从智慧港口、绿色发展、制度创新三个维度同向发力,坚持“一港引领、多港协同”,形成功能互补、数据互通的智慧港口集群。坚持“绿色港口+绿色船舶”双轮驱动,推进基础设施绿色化改造。坚持敢为人先、敢闯敢试,努力搭建制度创新的“海南样板”,努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服务生态圈。浙江省海港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陶成波介绍,浙江省海港集团坚持“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传统码头自动化改造实现新突破,以“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为核心的“四港”联动云平台持续迭代升级,实现“一网智联”全省覆盖并向省外拓展。
科创攻坚 促进智能航运产业化发展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行业重大需求,为更好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院长柳鹏建议,通过五个强化,增强国际航运的先进性、引领性、安全韧性、可持续性和保障性。强化科技攻关,切实增强发展的先进性;强化标准规则作用,切实增强发展的引领性;强化问题导向,切实增强发展的安全韧性;强化开放合作,切实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强化要素支撑,切实增强发展的保障性。中国航海学会副理事长、国际航行学会联合会主席张宝晨表示,我国智能航行技术取得了一系列创新,走在了全球智能航行技术先行国家的行列,实现了关键技术、系统装备和运营技术体系的全面自主可控,为推进我国智能航运发展、深度参与国际海事组织MASS规则制定和智能船舶国际市场竞争奠定了技术与实践基础。
人才为基 强化软实力建设
我国交通科技发展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顶尖科技人才不足。
大连海事大学校长单红军表示,要根据交通运输领域新质生产力内涵和特点,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上海海事大学校长初北平建议,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深化海事仲裁领域的理论创新与政策研究,设立“仲裁+外语+涉外法律”定向培养模式,鼓励学生赴国际保险机构和组织进行沉浸式学习,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经验的专业人才梯队,为上海航运仲裁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今年是连续第三年在中国航海日论坛期间举办聚焦行业热点问题的主题研讨活动,此次研讨会规模约为200余人,较往年继续提升。会议期间各方进一步凝聚共识、加强协作,并将积极投身于航运新质生产力培育与发展的实践中,为推动我国航运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