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红军

以海事教育之强

培育发展交通运输领域新质生产力

大连海事大学校长 单红军

 

尊敬的付绪银副部长、于俊清党组、顾刚副省长,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

大家下午好!盛夏当时、万物晴朗,夏绿尽生、心怀热望。很高兴和大家相聚在美丽的海南岛,共同参加此次研讨会。在此,我谨代表大连海事大学,对研讨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并借此机会,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领导们、专家们表示感谢!

今天,我想以“以海事教育之强,培育发展交通运输领域新质生产力”为题,从时代呼唤、路径探索和未来展望三个维度,谈一谈海大的思考与实践。

一、时代呼唤(为什么培育发展交通运输领域新质生产力)

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思想或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特定时代和实践的产物。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对高质量发展底层逻辑进行深邃思考而创造性提出的概念。对于交通运输行业而言,培育发展交通运输领域新质生产力是必然之路、破题之举。

(一)必然之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所需)

当前,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形势变化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培育发展交通运输领域新质生产力,实现行业发展与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是顺应发展规律的必然之路。

(二)破题之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的发展所需)

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口、资源、产业分布极不均衡,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建设一个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体系。然而,交通运输仍存在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和应用规模仍需提升,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不够,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治理体系不够完善,绿色低碳技术水平有待提升,新型劳动者队伍仍需进一步扩大等问题。交通运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先行领域和重要支撑,培育发展交通运输领域新质生产力,突破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是当好开路先锋的破题之举。

二、路径探索(从交通运输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点入手,探索培育发展的路径)

(一)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交通运输领域新质生产力由交通运输相关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一是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大幅跃升。传统劳动者一般以技能水平相对不高的重复劳动为主,而新型劳动者则接受较高的教育和训练、掌握交通运输领域新技术、新装备等能力,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和创新精神,主要包括战略科技人才(知识型)、高技能人才(技能型)、高素质专业化管理干部队伍(管理型)。

二是劳动资料不断更新且日益复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出更智能、高效、低碳、安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e.g.】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一批超级工程震撼世界,洋山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引领全球,网约车、共享单车、无人车、无人船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三是劳动对象范围及复杂程度大幅跃升。与传统钢铁水泥、修路架桥、客货运输等劳动对象相比,更多呈现出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化等现代发展特征。【e.g.】庞大复杂数据处理、绿色交通装备制造、高效经济货运物流、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等,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二)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交通运输是技术集成应用型行业,如今,中国高铁、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和中国快递都已经成为靓丽的中国名片。

【e.g.】京张高铁是世界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智能化高速铁路;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一批世界级工程相继建成;我国自动化码头实现技术自主可控,规模数量居世界首位;C919大飞机实现常态化运营,C909支线客机实现规模化运营,无人机销量占全球70%以上……

交通运输也是对科技革命最敏感的先导应用领域之一,如今,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我国交通科技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

面对这些问题和困境,根据交通运输领域新质生产力内涵和特点,要求我们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为行业高校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

三、未来展望(作为行业高校,海大怎样以海事教育之强,培育发展交通运输领域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高校是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大连海事大学作为交通运输部属唯一高校,也是国家在海事领域唯一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必须贯彻落实好部党组部署要求,致力于引领海事教育,推动交通发展,以海事教育之强,培育发展交通运输领域新质生产力。

(一)以助力交通强国和教育强国建设为根本,建设为国担当海大。

一是人才培养方面。紧扣行业智能、绿色发展趋势,前瞻布局智能航海、LNG海上运输、涉外法治等人才培养试点班型。成立“国际海事学院”,打造面向海事系统的教育培训体系。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与相关骨干企业[ 卓越工程师学院理事会单位8家: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招商局集团、中交集团、中石油、中国船舶、中国电建、中国电科、航天科工;新增联合培养单位4家:中国中车、中国一汽、航天科技、中海油。]紧密联动,培养引领行业未来的新时代“航海家型”人才[ 新时代“航海家”型人才特质:通海事、强实践、宽视野、厚情怀、强体魄。]。凝练“四为”海大人学习观[ 海大人学习观:为真理格物致知、为至善修己达人、为家国立心立命、为海事善作善成。],提升海大师生员工的精神品格和治学境界。

二是学科建设方面。优化学科布局,在国内首设“综合交通运输科学与工程”学科,率先开展硕博层次综合交通人才培养[ 2023年“综合交通运输科学与工程”学科首次招生。

2023年招收4名博士、9名硕士、交通运输专硕67人;

2024年招收7名博士、13名硕士、交通运输专硕60人。]。加强顶层设计,编制“1+N”学科规划,特别是围绕综合交通运输与智慧物流、低空经济、涉外法治等领域,推动学科交叉,加快形成交通优势学科集群。

(二)以卓越的科研成果贡献为基础,建设行业信赖海大。

一是坚持需求牵引,扎实推进强国试点任务。作为首批交通强国试点建设高校,聚焦智能船舶、智慧港口等7个主攻方向,形成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解决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e.g.】成功获批了水路交通控制领域唯一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填补了行业空白,“十四五”以来,在氢能船舶、载运装备、智能港口、深海装备等领域,牵头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85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1项,立项金额近8亿。

试点任务标志性成果—智能研究与实训两用船“新红专”轮[ “新红专”轮总投资约1.8亿元,船长69.8米;型宽10.9米;设计航速18节,排水量1480吨,配置船员15人,科研人员5人,学生 30人。该船船舶智能系统完全由海大科研团队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通过“一个平台+ N个智能系统”(智能航行系统、智能船体系统、智能机舱系统、智能能效管理系统 和智能集成平台以及岸基信息平台)实现智能化全覆盖。]是此次中国航海日巡展活动的载体,目前正停靠在琼海市龙港湾[ 6月16日大连港启航,途径江苏太仓、上海北外滩、福建泉州、海南海口、海洋洋浦、海南琼海长坡镇龙湾港,举办系列巡展科普活动。]开展科普活动。

二是坚持平台筑基,打造实体科研攻关基地。单独设置全国重点实验室实体机构,力争打造成为水路交通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学校拥有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51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和基地(自然科学类),7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9个省级重点新型智库。

(三)以引领未来行业发展为目标,建设享誉世界海大。

一是持续引领世界海事教育。以当选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轮值主席为契机,持续输出示范课程[ 学校主导制定海事领域国际人才培养标准,代表我国首次承担IMO全套规则示范课程开发。]、特色教材、中国范式,发出海大声音、交通声音、中国声音,提升国际海事教育领域引领力。

二是深度参与全球海事治理。派员出席IMO会议81人次,完成提案157份,大部分提案被采纳为国际公约条款或纳入IMO高级别文件。

(四)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着力点,建设风清气正海大。

一是强化共建共享机制。进一步紧密与行业骨干企业等务实合作[ 已先后与部海事局(包括9个直属局)、救助打捞局、长航局等行业部门、与中远海运集团、招商局集团等骨干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建立对接需求项目清单,在服务行业发展中提升贡献、赢得支持。

二是优化内部治理机制。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办学活力、汇聚高端人才,加快建设交通运输战略人才力量。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新时代新征程,海大将继续在交通运输部党组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以海事教育之强,应对时代之变,服务强国之需,成就交通之强。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