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青松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  郭青松

尊敬的建中理事长、绪银副部长,各位老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能有机会参加今天的研讨会。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要部署,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部党组高度重视新质生产力在航运领域的培育与发展,今年的 “航运新质生产力发展研讨会”,旨在汇聚各方智慧,深入研讨航运业发展前沿问题,为加快发展航运新质生产力、推动行业转型升级贡献真知灼见。

下面,我结合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内河航运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要“实施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 “优化主干线大通道”“加快水上运输装备大型化、标准化”“提高水运组织化、智能化水平”。部党组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运输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科学谋划并部署了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系统构建“1+1+N”的政策体系。今年3月,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推进实施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行动方案》,作为该体系的首个“1”,聚焦基础设施“硬联通”,着力打通关键节点、畅通骨干通道。6月,我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五部门共同出台了《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构成体系中的第二个“1”,重点围绕运输服务“软提升”,全面提升内河航运的现代化水平和服务效能。6月27日,绪银副部长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就上述两个重要文件进行了深入解读宣讲。这两个文件是根据新形势,中央层面出台的指导内河航运发展的重要文件,当前,我们正按照部党组的统一部署和绪银副部长的具体要求,扎实推动两个文件的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内河航运历史悠久,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其大运量、低成本的基础作用突出,但发展方式仍然相对传统,整体效能尚未充分发挥,自身仍存短板。航道的网络化水平不高,高等级航道占比仅13.7%,低于欧美80%的水平,建设投融资模式较单一;港口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应用尚不普遍,枢纽功能发挥也不充分;船舶在绿色转型方面仍需加快,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发展速度远不及新能源汽车;运输组织以传统模式为主,网络货运平台尚处探索初期。内河航运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深刻认识到,必须以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统筹推动船、港、航等各要素的升级与变革,加快推进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绿色智慧转型,推进运输服务组织化、智能化水平提升,推进港航企业和行业人才现代化发展,系统构建现代化内河航运发展体系。我们在起草实施《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过程中,始终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重要导向,聚焦关键领域部署创新举措: 

一是打造绿色智能船舶体系。立足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化目标,分场景有序推进LNG、电动、甲醇、氢等新能源船舶研发与规模化应用;强化船舶智能辅助系统及船岸协同技术攻关,在适宜地区开展“岸基驾控、船端值守”船舶航行等场景应用;同步构建绿色智能船舶技术规范体系。

二是构建智慧高效港口枢纽。围绕枢纽化、智慧化、协同化,重点强化集疏运体系建设和设施联通能力;加快集装箱及大宗散货码头自动化改造,实现港口运营与联运服务效能跃升;积极推进近零碳码头建设,鼓励港口使用分布式能源,推动绿色集疏运体系改造,构建港口绿色发展新模式。

三是建设现代化内河航道网络。突出网络化、标准化、信息化要求,着力实施水运体系联通工程,打通关键堵点卡点;深化智慧航道建设,推动智能感知、数字孪生等技术集成应用,加速形成国家高等级航道“电子航道一张图、运行监测一张网”。

四是提升运输服务质效。以提升组织化水平和便捷性为核心,有序发展具有船货匹配、物流查询、运输组织功能的内河水运网络货运平台;因地制宜发展船队运输、船组运输等集约模式;深化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驱动航运贸易数字化转型。

五是创新港航发展模式。引导港航企业延伸上下游业务,拓展多式联运、物流分包、仓储配送等“端到端”供应链服务,加快向现代化全程物流经营人和综合运输服务商转型。

此外,我们将着力加强行业治理现代化、加快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强化各类要素保障,通过实施长三角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先行行动和交通强国建设专项试点等,推动航运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壮大,实现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