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导航应用 赋能人类未来
国际航联2024年世界大会在北京举行
10月29日上午,国际航行学会联合会(简称国际航联)2024年世界大会开幕式暨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航海学会承办,主题为“扩大导航应用,赋能人类未来”,聚焦新时代卫星导航技术发展。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荷兰、瑞典、波兰、埃及、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国际航联成员代表和中外院士专家、论文作者和嘉宾等300多人参加大会。会议通过专家主题演讲、论文交流、展览展示等形式,研讨导航、通信、遥感等技术的融合应用新前景。
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何建中,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国际合作部部长罗晖,交通运输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岑晏青,国际航联主席克里斯多夫·恰普勒夫斯基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公路学会理事长翁孟勇、中国航空运输协会理事长王昌顺出席大会。
国际航联是非政府国际科技组织,作为国际海事组织的咨商机构,在全球航海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推动了导航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还促进了卫星导航、移动通信、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在陆海空天多个领域的应用。中国航海学会自1988年2月加入国际航联以来,一直以正式会员身份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据介绍,自1976年起,国际航联世界大会三年举行一次,这是时隔三十年后再次在我国举行。
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何建中
何建中在致辞中表示,导航技术的创新发展将聚焦于智能化、高精度定位、多模态交互以及与自动驾驶技术的深度融合,为人们提供更精准、更直观的导航指引和更加个性化的服务,赋能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中国航海学会十分关注导航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通过学术研究、技术交流与服务,推动了科技创新成果与产业实际需求的精准对接。学会还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协同推进国际和区域航海科技合作平台机制建设,有效促进航海科技的深度合作与交流共享。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国际合作部部长罗晖
罗晖表示,中国科协是中国最大的科技类学术共同体,支持全国学会在中国组织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搭建国际科技界交流的机制和平台,助力推进国际科技界的信任合作。在新技术变革和大环境变革的双重挑战下,全球航行业发展更需要加强合作,聚合全球航行科技创新资源,共同促进全球导航技术知识共享。
交通运输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岑晏青
岑晏青表示,中国始终致力于推动航行领域的创新发展,已成为世界上航运设施体量最大、海上运输货物最多、船队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当今世界,导航技术的进步对于推动智慧交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高度重视智慧交通发展,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与中国交通行业深度融合,智慧交通正逐渐由愿景变为现实。
约翰·哈里森奖
尼科奖
荣誉会员奖
开幕式上,颁发了国际航联约翰·哈里森奖(终身成就奖)、尼科奖(特殊成就奖)和荣誉会员奖,中国环球航海家翟墨荣获尼科奖,这是中国人首次获得该奖项。美国授时导航基金会理事长德纳·高华德荣获哈里森奖,国际航联前主席约翰·波特尔、国际航联前秘书长西蒙·加斯金荣获荣誉会员奖。
近年来,中国的导航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今年9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第59颗和第60颗北斗导航卫星,进一步提升了北斗三号系统的可靠性和服务性能。新卫星在星载原子钟配置和新型星间链路终端的搭载等方面的技术升级,有助于确保北斗三号系统的平稳运行。北斗系统的服务用户现已超过10亿,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了兼容共用。
中国导航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经南在会上介绍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应用情况。北斗全球系统具备功能多、技术多、精度高等特点,在导航、通信、搜救、遥感、遥测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由后发和创新形成的内生优势为北斗规模化跨时空域、跨行业领域应用提供了无限可能。目前,我国北斗规模应用主要体现在区域、行业、社会等层面,例如为国家治理、重大工程等提供关键技术保障,为交通运输、农业渔牧、城市管理、公共安全、应急救灾、低空经济等领域提供高效便捷服务,为航空航天、海洋探测、地球观测、网络通信、基础科学等领域提供新的平台和手段,以及通过政府补贴等激励支持社会公益领域规模应用等。北斗规模应用的另一个重点是综合开发其通导遥一体化的独门优势,发挥其跨技术、跨领域最终跨时间域和跨空间域的时空智能作用。
中国自主航行专家、中国航海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张宝晨介绍船舶自主航行与导航的最新技术发展。
弹性导航和授时基金会理事长 德纳·高华德
国际航行学会联合会副主席、意大利航行学会代表 萨尔瓦多·盖各里昂
波兰格丁尼亚海事大学校长 亚当·温垂特
荷兰航海学会理事长 巴特·班宁
美国、意大利、波兰、荷兰专家分别就导航技术应用的最新发展、海事教育应对自主航运等海洋技术发展、飞机导航等主题进行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