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地简要情况介绍
“西江故里”桂平航运枢纽文化创意园,位于桂平市寻旺乡南津街109号桂平航运枢纽大院,用地约4万平方米,利用枢纽水利航运旧设备、新场景声光电、仿真水电、航运模型等实景展示方式,打造旅游观光、研学培训、娱乐餐饮、文艺书画、休闲体育、康养医疗等多功能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二、基地科普特色、优势和资源
1.场馆场地
本基地拥有一系列功用齐全、布局科学合理的场馆场地,能够充分满足学生集中教学、活动、体验、休整等多方面需求。基地入口庄重大气,为师生们开启每一次的研学之旅。其合理的设计方便人员和车辆进出,确保通行顺畅有序。多媒体教室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如:高清投影仪、音响系统、教学一体机等,无论是播放教学视频、展示课件还是进行互动式教学,都能够满足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教室空间宽敞明亮,桌椅摆放整齐,适合开展各类课程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了舒适的学习环境和优质的课程体验。
2.科普资源
基地在航海航运教育设施方面的完备配置,为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支撑,充分彰显了其在航海教育领域的特色优势与资源整合能力。
基地配备与航海主题深度契合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形成硬件与软件协同发展的教育矩阵。硬件设施方面,还有1:1复刻的船舶驾驶舱仿真操作系统,配备全视景航海模拟器与电子海图桌,让学生沉浸式体验船舶操纵与航线规划。巨型国际航运网络动态沙盘实时演示全球主要航道、枢纽港口及海上丝绸之路航线,配合AR增强现实技术,可透视集装箱船、LNG运输船等特种船舶的内部构造。港区微缩实景模型中,龙门吊、集装箱码头与自动化装卸系统动态演示现代港口作业全流程。
软件资源建设凸显航海教育特色,多媒体课程体系系统涵盖船舶发展史、航海天文定位、现代导航技术等主题,通过三维拆解动画解析万吨巨轮的动力系统与安全装置。教学标本馆陈列历代航海仪器演变,从郑和宝船的牵星板到现代船用雷达应答器,形成鲜活的历史科技对照。实践教具库配备六分仪训练台、潮汐推算模拟器与卫星导航实验箱,配合专业级船舶通讯设备体验区,构建起从传统航海技艺到智能航运科技的完整教学链。
特别设置海洋生态观测站,配备船载式水质监测仪、声呐探测装置与洋流模拟水槽,支持学员开展船舶污染防治、海洋环境保护等课题研究,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海洋意识教育的有机融合。
3.科普队伍
本部分提供了教育基地的科普专(兼)职工作人员基本情况表,共列出9名成员(专职6人、兼职3人)。专职人员中涵盖航运工程、光机电一体化、艺术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多个专业背景,学历以本科和专科为主,部分人员具备高级工程师、中小学教师等职称,科普工作年限在1至15年之间。兼职人员则侧重旅游管理方向,持有初级导游资质。
4.接待规模
基地规划用地约4万平方米。其中:生态停车场5000平方米,水、电、航运、生态展馆8000平方米,活动展馆750平方米,特色文旅餐饮1400平方米,体育文化场馆1800平方米,综合大楼3450平方米,演艺中心1800平方米,办公培训楼3100平方米,特色文旅住宿2100平方米,特色文化长廊(通道)5000平方,生态绿化5600平方。园区运营期间,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80万人次以上,能同时容纳200名学生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基地研学旅行接待中心的多个区域,接待中心承担着重要的职能,拥有专业的工作人员。
三、近年科普活动情况
1.航海科普大讲堂,邀请资深航海专家、船舶工程师开展专题讲座,围绕“无人船舶技术”、“绿色能源在航运中的应用”等前沿话题,结合AR互动屏演示电子海图与GPS导航原理。现场设置问答环节,学生与专家深度互动;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还原船舶驾驶场景,增强知识趣味性。

2.航海科技周主题活动,包括“航海创客工坊”、“航海文化市集”、“科普大讲堂”三大板块。学生利用3D打印技术设计船用零件,编程控制小型无人船完成避障任务;文化市集展示船舶邮票、船歌音乐等传统航运文化。首次引入“环保船模设计赛”,鼓励学生使用可回收材料创作零污染船舶模型,评选优秀作品并展出。

3.船舶安全应急演练,面向高中生开展船舶火灾逃生、急救包扎、气象避险等实践培训。学生分组操作灭火器模拟装置,演练船舶火灾应急处置;利用气象软件模拟台风路径,制定避险决策。
亮点:联合当地消防部门与医疗机构,提供专业指导,确保演练贴近真实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