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海智库建言》

中国航海智库成立大会在京召开

8月25日,中国航海学会在京召开中国航海智库成立大会暨后疫情时代航运业发展机遇与挑战研讨会。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何建中,交通运输部老领导李盛霖、洪善祥、徐祖远,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钮新强、严新平等专家出席会议,中国航海学会分支机构、地方航海学会负责人等80余代表参加会议。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林润华、交通运输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孙文剑致辞祝贺中国航海智库成立。会议由中国航海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张宝晨主持。

何建中在讲话中指出,成立中国航海智库,是凝聚行业共识,发挥行业专家学者和航海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服务国家战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航运强国、海洋强国的重要举措;是研究行业业态发展新方向,促进后疫情时代航运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中国航海学会开展“双一流”建设的题中之义。中国航海智库要坚持问题导向,准确研判行业发展的趋势性问题,形成“问题库”;要坚持“小中心,大外围”建设模式,形成学会特色鲜明、科技特点突出、资源共建共享的“开源库”;要坚持服务为本,将归纳分析的问题转化为研究项目,将项目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政策科技效益,形成“成果库”。

何建中强调,中国航海学会要充分发挥航海智库咨询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作用、中国航海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的支撑作用,建立学会型智库研究机制,创建中国航海智库成果发布平台,探索新型智库的经费渠道和激励机制。在战略规划方面,要立足航海领域基础性、重大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研究,为国家、行业及相关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在公共政策方面,要就新基建政策投入、“双循环”转型发展、行业税费政策调整、航海科技创新支持等提出研究方案和意见;在治理体系方面,要围绕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航运要素的融合发展开展集中性研究,加强国际合作,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在航运人才方面,要针对船员队伍建设和青年航海科技人才的培养方式和途径等开展系统性研究;在航海文化方面,要开展多种文化载体研究,弘扬新时代航海精神,并不断丰富其内涵。

成立大会前,中国航海智库管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航海智库章程》(简称《章程》)和中国航海智库咨询专家委员会组成名单。《章程》明确提出,中国航海智库是中国航海学会以单位会员、个人会员、分支机构和地方航海学会为依托,集聚航海界知名专家和优秀人才,开展航海领域公共政策研究和提供决策咨询的工作机制和平台。

在后疫情时代航运业发展机遇与挑战研讨会上,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徐祖远、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院长费维军、大连海事大学校长孙玉清、上海海事大学原校长黄有方、中远海运集团副总经理黄小文等进行了主题演讲,为后疫情时代的航运业发展把脉问诊,谋策献智。

附:李盛霖在中国航海智库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何建中在中国航海智库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林润华致辞
    交通运输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孙文剑致辞
    中国航海智库框架结构


中国航海智库建言编写组: 谢燮 刘颖
电话:010-65299836    传真:010-65299861    电子邮箱:liuying@cinnet.cn

 

李盛霖在中国航海智库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同事:

大家好!

很高兴能够受建中理事长的邀参加今天中国航海智库成立大会!也非常荣幸能够成为中国航海智库咨询专家委员会的一员!本来应该由咨询专家委员会主任黄镇东部长讲话,但是他还在为编写《中国水运史》奔波忙碌着。他委托我,代表咨询专家委员会讲几句。在这里我简单讲三点。
首先,祝贺中国航海智库成立。

智库是将众多专家学者智慧和才能聚集起来,为社会、经济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方案或优化方案的一种智囊机构。当前国际上有很多成熟的、知名的智库。我们国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智库的雏形。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中国,智库更成为现代领导管理体制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智库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文件,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中国航海智库不仅要承担起国家对新型智库的基本责任,还要立足于学会的社会组织的特质,体现出航海及相关领域的行业特色。做到用创新的、前沿的科学技术,有效汇聚广大航海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在服务海洋强国、科技强国、交通强国和航运强国等国家战略实施和促进与航海相关的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积极的决策咨询作用。

其次,说说我们这个咨询专家委员会。

中国航海智库在本届中国航海学会理事会的领导下,对咨询专家委员会的工作十分重视。《中国航海智库章程》中有专门一章,对咨询专家委员会的定位、人员组成、职责等都有明确的阐述。委员会的工作方向主要包括下面三个方面:一是把握好咨询专家委员会的定位。咨询专家委员会是中国航海智库的一个组成部分,今后咨询委员会成员参与评议、指导、评审等工作应该接受中国航海智库的统一领导和安排。二是咨询专家委员会的成员都是由航海界及相关领域的战略、法律、科技、管理等方面的资深专家组成,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大国交通的建设中做出过重要的贡献,有能力有义务利用自身的经验和资源帮助中国航海智库完善运行制度,解决智库研究项目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提升航海智库在行业内的综合影响力。三是要鼓励和支持行业中的年轻人。人才是航海智库发展的根本,特别是承上启下的中青年人才。因此咨询专家委员会在智库人才的培养机制、评价标准、队伍建设,以及引导年轻人投身航海事业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
最后,对中国航海智库建设提几点建议和希望。

第一,要把握好正确的方向。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深入研究行业领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智库研究方向,注重对国内外宏观形势的分析研判,不失时机地进行调整和补充。第二,要坚持问题导向,反映基层声音。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给原本低迷的航运业带来又一重冲击。如何化危为机、危中寻机,在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格局下,更好地发挥航运业的积极作用,是航海智库专家学者们现阶段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需要深入基层调研,提出能够切实解决基层问题的方案和建议。第三,要开门搞研究,注重学习和借鉴其他智库的经验。目前各个领域都有智库,从上到下纵向的、各个学科横向的智库不少,交通运输部还有智库联盟。建议航海智库研究自身发展的同时,注重研究课借鉴各方面的成果,为我所用,归纳总结出具有航海特色的智库发展之路,这或将成为航海智库快速发展的一条捷径。

 

何建中在中国航海智库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盛霖部长,各位老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专家,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中国航海学会对各位嘉宾、专家和同志们的到来表示热烈地欢迎,对大家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中国航海学会工作和航海事业发展表示衷心地感谢!

刚才,盛霖老部长对中国航海智库建设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主管部门的同志也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下面我主要围绕为什么要成立智库,智库怎么定位,如何推进智库建设等三个方面讲几点意见。 

第一,成立中国航海智库的重要意义

一是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的实施。去年9月党中央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了“1.2.3.4.5.9”的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要建设海洋强国、航运强国,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作为航运业全国性学会责无旁贷,通过航海智库这个平台,凝聚行业共识,提出意见建议,有力促进交通强国、航运强国建设。

二是有效地促进后疫情时代航运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改变还将继续转变航运业的经营方式、运行模式,后疫情时代航运业将面临更多新变化、新问题、新业态,如何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适应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双循环”发展战略,调整运输结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产业创新,航海智库要研究业态发展方向,提出公共政策建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力推进航运业转型升级。

三是切实推动学会“双一流”创建。中国科协把中国航海学会作为创建世界一流学会和一流学术期刊的第一梯队。我们既感到了压力,也在不断孕育着新的动力。目前,我们正按中国科协总体要求制定新的《中国航海学会创建“双一流”行动计划》,确定了“1.2.3.4.5”的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其中“3”就是三大知名品牌之一,即要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权威智库品牌。这也是本届理事会的重要工作目标。

第二,中国航海智库建设的主要内容

总体定位: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通过与会员单位和个人会员广泛联系,及时了解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分析行业内外环境形势变化,准确研判行业发展趋势等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将航海智库首先要形成一个“问题库”。

二是坚持“小中心,大外围”的建设模式。中国航海学会本身只是一个小的研究中心,更多依托学会内外部资源,形成一个学会特色鲜明,科技特点突出,资源共建共享的“开源库”。

三是坚持服务为本,为实施国家战略服务,为航海科技创新服务,为会员成长发展服务,将归纳分析的问题,转变为研究项目,将项目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政策科技效应,形成一个“成果库”。

主要任务:

一是航海领域基础性、重大性、前瞻性的战略性问题,为国家、行业及相关企业制订发展规划,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设。

二是航运事业发展公共政策研究,特别是针对后疫情时代航运业“新基建”投入,“双循环”转型发展,行业税费政策调整,航海科技创新支持等提出可行性研究方案。

三是航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特别是围绕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航运要素整合发展所面临的新标准、新规范、新模式、新机制开展学术研究,加强国际合作,用好明年接任国际航联主席的资源,深化与相关国际组织交流合作。通过多种形式凝聚行业共识,反映行业诉求,促进行业发展。

四是开展航运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研究。重点针对船员队伍建设和青年航海科技人才培养等进行系统性研究。

五是航海文化传承和新时代航海精神研究。通过对航海史、水运史、中国船谱以及航海博物馆等文化载体的广泛宣传传播,研究提出新时代航海精神,运用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弘扬优秀航海文化。

第三,中国航海智库建设的具体路径和举措

一是充分发挥智库咨询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作用。重大研究课题要充分征询老领导大专家的意见建议。

二是充分发挥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的支撑作用。学会有22个专业委员会,新组建的专家委员会涉及八大领域100多位专家,这都是航海智库的中坚力量,我们要用好这个资源。

三是建立学术性智库研究机制。设立智库特约研究员,形成一支智库常态化的骨干队伍;开展与会员单位和地方航海学会智库合作;探索深化与亚洲航海学会、国际航联以及相关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和共建智库联盟。

四是创建中国航海智库成果发布平台。以“中国航海智库建言”为载体,不定期发布智库研究成果,同时利用学会期刊等多种渠道,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推介研究成果。

五是探索新型智库的经费渠道和激励机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设立中国航海智库基金,用于资助重点课题研究并对智库专家成果给予适当激励。

总之, 建立中国航海智库要全体会员单位的共同努力,需要航海人的热情参与,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让我们携手同行,奋勇向前,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的指示精神,为新时代航海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林润华致辞

尊敬的何建中理事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能够参加今天的中国航海智库成立大会,刚才何理事长和李部长为中国航海智库揭牌,这确实是意见非常有意义的大事喜事。我参加会议的目的是代表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对航海智库成立的祝贺!第二个也是表达对航海学会开展智库工作的坚定支持。

中国航海学会是中国科协下属的全国性学会,是中国科协支持的建设“世界一流学会”项目中非常具有行业特色的学会。近几年来,中国航海学会在自身建设、会员发展、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国际联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今天召开中国航海智库成立大会,标志着中国航海学会在完善学会治理体系、提升学会治理水平、发挥科学共同体平台作用、建设世界一流学会等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完善治理体系、如何提高治理能力,方向、路径、措施的选择优化就是智库大有作为的天地。中国科协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协把建设国际高端科技智库、构筑世界一流的学术和打造普惠创新的科学普及,作为推动全国学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目标,也就是用学术、智库、科普,三轮驱动来重塑学会发展新格局。中国科协及全国学会近些年来坚持建设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的智库体系,扎实推进高水平科技型智库建设,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智库成果,积极支撑国家科技决策咨询体系,在科技界和全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特别是近期引领全国学会和科技工作者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所作的智库建议,得到中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肯定,有力地支撑了十四五规划和科技中长期战略规划工作。

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学会智库工作还面临诸多挑战,发展面临着既不够大也不够强的问题。我认为做好学会智库工作,一是要充分发挥学会学术优势,突出智库的学科特点。没有一流的学术,很难有一流的智库,没有前沿的学术研究,很难有前瞻性的智库建议。二是要发挥学会的组织优势,积极组织和集聚专业人才队伍,形成特色智库,一流的专家队伍是一流智库的重要保证。三是智库工作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问题难题。凝练提出重大科学问题以及工程技术难题,并针对性地找出解决之道,提出专业化的政策建议,就有可能做成很好的智库。四是要注重学术、智库、科普的相融互促。把学术问题智库化,将学术问题科普化,支撑好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支撑好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支撑好人才队伍的建设成长。五是加强智库工作的国际合作,因为很多航海和海洋问题都关乎到全球,国际合作极为重要。

今天中国航海智库汇集各方有代表性的资深专家,组建了智库管理委员会和咨询顾问委员会,今后还将继续完善智库体系和工作机制。相信在何建中理事长的带领下,中国航海智库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行业特色,多产出智库研究成果,为十四五规划、行业科技发展,为中国新型科技智库的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谢谢!
 

交通运输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孙文剑致辞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上午好!成立中国航海智库是海运业软实力建设的一件盛事。首先,我代表交通运输部政策研究室,对中国航海智库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领导、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多年来,部党组高度重视新型智库建设。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我部于2018年2月出台了《关于促进交通运输新型智库发展的实施意见》,在顶层设计和具体实践中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在推动部属智库向新型智库转型发展的同时,我们坚持开门纳智,开放办智库,以改革创新促进行业智库健康发展。作为推进行业新型智库建设的主要载体和抓手,交通运输新型智库联盟于2020年1月顺利组建,集聚了一支涵盖铁、公、水、民、邮以及经济与科技、综合交通、城市交通、交通治理、国际合作等十大领域33家单位的数百名智库研究人员的队伍,这是交通运输行业宝贵的智力资源。

半年来,交通智库联盟建设成效显著,各成员单位同心协力、共建共享,交通智库建言、专报、观察、论坛、名家、沙龙、之声、丛书、讲堂九大核心平台以及编审团、名家团、讲师团三大品牌团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决策咨询方面,今年编报的内参,5期推荐到党中央有关部门获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8期获部领导的批示肯定。在合作交流方面,努力克服疫情影响,以线上形式举办5场智库沙龙活动,成功打造思想碰撞、交流新模式,为行业治理提供了政策思考。在传播展示方面,加强媒体发声,开设智库专栏,累计面向社会推送64篇智库观点,其中1篇被学习强国平台转载,联盟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面向未来,中国航海智库必将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经济要发展,国家要强大,交通特别是海运首先要强起来”。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严峻,从党中央提出的“六稳”“六保”,到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海运业都占有极其重要的环节,面临的许多深层次问题也迫切需要智库来回答。应当说,成立中国航海智库非常及时、十分必要,是整合行业研究资源、形成智慧合力的有效方式,也为交通智库增添了一支重要力量。政研室作为部智库主管部门,一定全力支持中国航海智库做好有关工作,也希望中国航海智库加强与联盟的交流合作,加强研究协同,共同为加快交通强国建设献智献策。

最后,祝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融入双循环 变中开新局——后疫情时代航运业发展机遇、挑战及对策

当前,国内新冠疫情已经进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常态化防控阶段,各地复工复产和休闲娱乐活动有序推进。与国内形成鲜明对比,国外疫情还处在每日新增30万病例的高位平台期,新冠疫情对全球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的冲击仍在持续,全球经济仍存在不确定性。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2020年8月25日,中国航海智库成立大会暨后疫情时代航运业发展机遇与挑战研讨会在京召开。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徐祖远、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院长费维军、大连海事大学校长孙玉清、上海海事大学原校长黄有方、中远海运集团副总经理黄小文等专家立足“后疫情时代航运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围绕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提出航运业发展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等话题,共同为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的航运业发展把脉问诊。全面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航运业在后疫情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回顾航运业的发展历程,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基本上是以内循环为主,水运曾在内循环的内贸运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水运在内外贸运输需求的推动下实现了内外贸联动发展,并逐步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外贸导向特征。按照新的发展格局,水运比较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形成内贸驱动、内外贸联动,支撑国内大循环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一、航运业面临的机遇

1、中国经济格局变化的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主要在沿海,相关的交通基础设施也更多地在沿海地区布局。随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格局逐步形成,以中西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性资源引导中国区域格局的调整,将给内河航运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同时,沿海水运大通道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格局下也将承担更多南北物质互通的重任,国内水运业将在这样的契机下获得较快发展。

2、航运业场景变化带来的机遇

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态势十分明显,催生航运业发展的新场景。首先,水路交通装备自主化,可降低船员劳动强度、减少船舶配员、提高船舶运营安全。其次,业务运营远程化,航运业务线上办理、远程办单、移动支付、单证无纸化电子化、无接触式办理等新模式将越来越流行;第三,系统功能韧性化,数字交通为交通监管、组织运行提供水路交通流及设备与系统状态信息、特征要素等数据,提升行业发展韧性。

3、数字经济和新基建带来的机遇

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一系列数字化技术组成的“数字综合体”,将为航运业的发展赋能。5G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联技术结合,又带动诸多行业,为很多领域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我国5G基站建设进度超预期,7月底累计终端连接数达到8800万。数字经济和新基建将全面提升航运业的服务效能,比如中远海运、中国移动、东风公司联合在厦门远海码头推出我国首个5G全场景应用智慧港口,除了通过5G技术实现集装箱卡车自动驾驶外,还将5G技术运用在了港机远控、智能理货、智能安防等具体业务场景,实现了对港口全场景的智慧赋能。

二、航运业面临的挑战

1、国际需求萎缩的态势十分明显

从总量看,全球贸易量迅速萎缩。世贸组织统计,今年一季度国际货物贸易量同比下降3%,二季度大幅跌至负18.5%左右;预计全年总贸易量缩水13%到32%,2021年有望回升至正5%。据克拉克森统计,今年1至7月海运周转量同比下降7.8%,全球远洋货船港口挂靠艘次同比减少9.6%。疫情导致2020年全球航运业需求萎缩的速度快于运力的降幅,预计全年全球海运周转量降至56.8万亿吨海里,降幅4.9%,其中集装箱货物将大幅减少7.7%,油品和干散货减少4.1%。过去10年,世界海运贸易量年均增长3.5%,2020年将会呈现负增长的态势,给航运业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2、产业链呈现“本土化”“短链化”的挑战

本次疫情促使更多国家意识到产业链单一和过长所带来的安全问题,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供应链布局不再像以前更多地考虑市场因素和经济因素,而是更多地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更多考虑供应链的稳定性,各国相继出台政策鼓励制造业回流并重组产业链布局,全球产业链呈现“本土化”“短链化”趋势,以规避产业链、供应链过长带来的安全风险,推动全球供应链体系朝着多元化和分散化的方向发展。例如,美国将推动制造业向墨西哥、巴西等国家转移,德法英等国家向东欧和土耳其等国家转移。这会对运输需求总量以及运输格局产生影响。

3、国内航运业的升级面临诸多挑战

畅通国内大循环,需要航运业深度融入综合运输体系中,与其他运输方式发挥协同效应,共同构建绿色、安全、便捷、高效、经济的综合运输体系。从不同运输方式的发展程度来看,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运输方式优先快速发展,内河航运发展相对缓慢落后,是综合运输体系的短板和最薄弱环节。其他运输方式的建成及成网给内河水运的进一步升级航道、完善网络布局带来了一定的约束,比如公路、铁路桥梁净空的制约。目前,我国内河水运存在高等级航道占比不高、联通性差和技术水平落后等实际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克服体制机制障碍,还需要更高的投资强度才能实现。沿海运输发展系统性差,大通道的潜力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国内航运和国际航运的协同联动不够。以水运与其它运输方式协同的内贸货物多式联运体系尚未形成。

三、举措

1、构建航运业的早期风险预警和应急机制

针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建立水路运输智慧化预警机制,加强水路运输重大疫情应对处置能力建设和培训演练。构建面向船舶设计、实时监测、风险评估和应急响应的一体化抑控技术,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船舶设计、建造、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建立疫情识别与评估系统、设计负压治疗舱室、隔离舱室污水系统和空调过滤系统。借助先进的网络通信、AI、数据传感等技术,辅助人工对船舶安全信息智能核查,通过多源检查数据融合,构建船舶安全综合检查平台,为实施精准监管提供新路径。构建具有船舶安全信息交互式采集系统、船舶安全远程智能核验系统、船舶安全多源数据融合诊断系统和船舶全周期安全状态智能辨识与辅助监管系统等功能的非接触检查方案。

2、打造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助力新发展格局

畅通国内大循环,需要针对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升级优化,建议加快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充分发挥内河航运的比较优势,调整运输结构,加快实施运河复兴工程、江河联通工程、通江达海工程、闸坝复航工程、界河提升工程,同时推动内河航运转型升级,融入现代综合运输体系。鉴于此,建议:一是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内河复兴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升内河航道特别是高等级航道在水资源综合利用中的战略地位;二是加大中央财政预算投资,为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建议开展高等级航道建设相关重大工程的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建设进程。

3、畅通沿海水运大通道更好支持新发展格局

沿海水运大通道纵贯中国沿海发达地区,既能够通过长江、西江与内陆地区连通,还能够通过沿海港口与国外连接,其运能大、成本低、安全可靠、绿色环保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比较优势十分突出,历来都是国内货物运输的大通道,也是外贸运输的连接带。畅通的通道、充足的运能和低廉的成本有助于推动国内大循环降本增效。建议:一是把沿海水运大通道纳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2050年)的主骨架中,明确其法律地位和功能定位;二是构造更加安全可靠的国内煤炭、石油、粮食等重点物资的沿海运输系统,构建服务水平更高的沿海集装箱运输体系;三是实施畅通海港战略,通过优化港口布局、强化内外联动、加强海铁联运以及升级港口智能化水平,既要服务畅通国内供应链,也要服务畅通国际供应链。

4、构建内贸集装箱运输新体系支撑国内大循环

内贸集装箱具有运能大、成本低、稳定可靠和绿色环保的比较优势,能够有效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建议:一是开展内贸货物采用系列2集装箱运输的体系规划与设计,研究制定系列2集装箱多式联运的相关标准规范,推动内贸集装箱运输纳入到多式联运体系中;二是组织开发内贸集装箱运输船型并规划建设专业化码头,大力推进内河和沿海的新型内贸集装箱运输;三是推动内贸集装箱紧密对接服务市场,在推进国内货物运输“散改集”、冷链集装箱运输以及对接服务电商的快递箱体系上发挥作用;四是推动以“无运输工具承运人”为基础的多式联运制度体系建设,打通不同运输方式衔接的制度桥梁。

5、以打造重要的战略节点融入国际大循环

新的发展格局要求提升我国海运业的发展质量,提高我国海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更加深度地参与国际大循环,获得国际物流供应的主导权。建议:首先,积极利用我国海外基建优势,建设海外港口和海陆运输枢纽,从制度和设施的双重维度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国之间经贸合作和海运需求潜力,依托“一带一路”港口节点,继续发展国际航运业务,加强海运业务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的覆盖;其次,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打造辐射全国的水陆运输中转枢纽。在大湾区建设中,要重点关注海陆运输的衔接,充分运用“海铁联运”,实现大湾区港口海运与包括香港高铁在内的陆上运输的无缝衔接,塑造国内外经济共生发展的推进点。最后,借助海南对外开放政策红利期,创造海运业新的对外联系中心点。在对外开放方面,在海南进一步压缩外资准入的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国际海运及辅助业外商投资股比限制,将国际集装箱运输、普通货船运输业务和无船承运业务等事项由审批改为备案,充分释放国际海运服务市场的活力,引导跨国海运企业将业务中心向海南迁移调整,充分利用地区政策优势,形成新的跨境业务中心。 

 

中国航海智库建言编写组: 谢燮 刘颖
电话:010-65299836    传真:010-65299861    电子邮箱:liuying@cinnet.cn

 

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开启国际邮轮安全复航路径探索

2020年第2期(总第2期)

特约研究员 谢燮

自从2020年1月因为新冠疫情主动按下暂停键,中国邮轮业停航已达10个月之久,是极少数没有复工复产复市的行业之一。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少数邮轮已在年内复航,部分邮轮已经安排了明年的复航计划,而中国邮轮复航既没有路线图,也还没有列入决策部门的议事日程。过去十余年,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促进邮轮经济发展政策的支持和鼓舞下,国际邮轮资本在华新船直接投资累计100多亿美元,地方政府邮轮码头基建投资累计200多亿元人民币,更有中国船舶集团、中远海集团、招商局集团、中交建集团、中国旅游集团等国企央企在邮轮设计制造、运营、港口等环节全面布局,中外企业共同铸就了中国这个世界邮轮发展潜力最大的新兴市场,一个全新的中国邮轮产业链已经具备雏形。新冠疫情对国际邮轮业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但却可能给中国邮轮产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科学的疫情防控和多部门的通力协作可以探索出中国邮轮复航的风险可控路径,为中国邮轮业在当前的形势下弯道超车提供可能。

1、探索中国邮轮有序复航路径的意义

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2020年6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提出了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倡议。中国主张,各国应为全人类前途命运和子孙后代福祉作出正确选择,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齐心协力、守望相助、携手应对,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打赢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护佑世界和人民康宁。在邮轮领域探索有序复航的路径,正是彰显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担当以及中国制度优越性的契机,也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举措。

是产业升级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需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央面对新形势而作出的英明决策。中国有长达18000公里的海岸线以及超过14000公里的千吨级以上航道,具备发展通江达海游轮的先决条件。从中国出发的国际邮轮已经具备良好基础,但内河游轮和沿海邮轮还处于萌芽期,亟待通过拓空间、补短板来创新服务产品、提升服务能力。积极探索邮轮有序复航的路径,让市场对邮轮未来有良好预期,才能有效推动邮轮国内大循环的加快发展。同时,中国邮轮市场是由外资率先推动的市场,外资对中国邮轮的技术引进、产品拓展、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积极的贡献,一如既往支持中国出发的国际邮轮发展,支持在中国市场运营的外资邮轮公司,是践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具体体现。

向全世界彰显中国防疫成效的需要。中国在新冠防疫方面彰显出了举世瞩目的领导力、决断力和执行力,积累了独一无二的防疫经验。长江内河游轮已经复航4个月,安全措施到位,并未发生一起新冠阳性的案例,表明相关的防疫举措经受住了考验。早期邮轮上发生的群体感染事件和对港口城市的公共卫生造成的输入性风险,说明邮轮防疫是一个重大公共卫生课题,是一个涉及跨境危机应对的重大课题。探索有序、安全复航的路径,为全世界邮轮复航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标准、中国智慧,可以向全世界彰显中国防疫成效,彰显中国对世界的担当。

2、探索有序复航已经具备条件

安全气泡理论。“邮轮安全泡”(COVID-19 Free Bubble),指的是通过各环节有效的邮轮防疫体系创造一个全封闭的安全环境。通过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政策,中国创造了一个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大安全泡。邮轮防控措施就是在大安全泡里创造一个更为安全的小安全泡,双重保险,风险更低。邮轮安全气泡可以进一步帮助、协助识别和筛查大安全泡里的人员,如果登船前通过病毒检测发现新冠阳性人员,可以劝阻其登船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其自由流动及扩散。

欧洲邮轮复航的实践。欧盟健康专委会(EU Health Gateways)是由欧盟委员会健康与食品安全总局委托由欧盟卫生项目赞助的流行性病学、公共卫生第三方专业机构,并由欧洲疾控中心和德国、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爱尔兰、斯洛伐尼亚、立陶宛等7个国家的29位流行性病学和公共卫生专家、官员组成,为邮轮在欧洲复航制订一系列的举措,旨在降低新冠病毒对邮轮的输入风险、在上下船和航行过程中的传播风险和一旦在游客和船员中出现疫情时所采取的应急预案。来自皇家加勒比集团、嘉年华集团、地中海邮轮等29位行业专业人士参与了制订指引的讨论过程。欧盟健康专委会为邮轮在欧洲复航提供了详尽的指引,指引制订的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1)复航风险评估和安全措施的制订是由跨行业专业人士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执行;2)政府的复航决策建立在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美国疾控中心有条件复航框架。10月30日,美国疾控中心发布“有条件航行框架”,概述了邮轮公司复航所必须经历的流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在恢复运营的初期阶段,邮轮公司必须证明其能够严格执行检测、检疫、隔离以及保持社交距离等要求,同时还需具备设立实验室以供船员和游客检测的能力。而在后续阶段,邮轮公司将展开模拟航行,以志愿者充当游客,以测试邮轮公司降低新冠疫情传播风险的能力。接下来,船舶需要获得美国疾控中心认证,最终以能在游客、船员和社交中降低疫情传播风险的方式恢复航行。这个邮轮复航框架的特点是:第一,第一次提出了模拟航行的要求,这为全球邮轮复航提出了具有渐进性复航规程的指引;第二,要求所有的环节建立防疫预案,以防可能产生的小概率事件发生。

国外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机制为复航创造条件。在欧洲、北美、亚洲其他国家及地区,政府主管部门与邮轮公司建立了沟通机制,指导防疫方案和复航计划的制订。在欧洲,欧盟指定欧盟健康专委会与邮轮公司一起制订行业防控指引。在新加坡,新加坡旅发局协调医疗卫生部门审核、批准邮轮公司的复航方案。在台湾地区,交通主管部门协同防疫指挥所审核、批准复航方案,并在出境游没有恢复的情况下,向邮轮公司开放内水航线。在日本,国土交通省与邮轮公司直接沟通,制订先从国内邮轮公司国内航线开始的循序渐进的复航计划。政企之间良好的沟通机制是营商环境的体现。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为对中国较为了解、对中国人民表现出更多善意的外国邮轮投资者和从业者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是中央和各地政府的责任。

3、建议

国际邮轮业在新冠疫情下的复航探索为中国邮轮探索复航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中国疫情防控能力在与新冠疫情的斗争中逐步总结出了中国经验,疫苗领域的进展也为“邮轮安全气泡”理论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可以考虑在科学防疫的指引下探索有条件、分阶段、分区域的中国邮轮复航路径,建议:

第一,科学防疫为基本遵循。邮轮复航的所有环节要以科学为指引,坚持客观公正原则和科学专业态度,全面评估全球邮轮防疫工作,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建议成立由流行性病学、公共卫生、邮轮建造、邮轮运营、邮轮政策研究等领域的专家组成的邮轮复航专业委员会,为探索邮轮有序复航提供技术和政策支撑。

第二,建立邮轮有序复航的工作机制。建议建立交通运输部牵头的邮轮有序复航的工作机制,协同海关、移民局、海事以及地方政府,与邮轮公司建立定期沟通的机制,与国务院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形成定期的工作汇报机制。

第三,编制中国邮轮有序复航路线图。在邮轮复航专业委员会的科学指引下,明确邮轮复航需要达到的基本条件,包括邮轮公司的防疫举措及应急预案、邮轮公司模拟航行的基本要求、地方政府的防疫举措及应急预案等。

第四,开展邮轮无目的地航线试点。在完善上述防疫举措和应急预案的前提下,利用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以中资非五星红旗邮轮无目的地航线为试点,开通三亚出发的海上游航线。为了体现中国政府对内外资邮轮企业一视同仁的公平原则,建

议在三亚航线试点成功之后,在应对输入性风险防疫工作做得较好、邮轮管理水平较高的上海启动无目的地海上游或目的港技术停靠的复航试点,优先允许船舶硬件条件好、防控措施到位的邮轮公司开展复航试点。后续,再有序推进、逐步探索更大范围的复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