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航海文化与科技科普教育基地

一、基地简要情况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26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并在新的历史节点,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综合性、创新型、国际化”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景目标。交通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一百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逾40万各类优秀人才,包括一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工程技术专家和医学专家。学校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20年来,获得国家科技奖99项,上海市奖593项。2019年,“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获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7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二;19项成果获评教育部“三大奖”,总数位列全国第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数连续12年位列全国第一。

“上海交通大学航海文化与科技科普教育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是集科普、研究、教育于一体的综合科教基地,主要由上海交通大学董浩云航运博物馆、船建学院院史院情展示馆、学生创新中心船建分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潜水培训中心和交通仿真及驾驶行为实验室等组成。以下就基地各展馆(中心/实验室)做简要介绍:

(1)上海交通大学董浩云航运博物馆

董浩云航运博物馆由香港董氏慈善基金会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创办,设于交大徐汇校区新中院,2003年1月18日正式开馆,博物馆现有藏品1100余件,展厅面积600平方米,是中国高校十佳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楼高二层,为西式建筑,内有中国式的天井,是学校早期的学生宿舍,建于1910年,充溢着历史的沧桑况味。馆内有中国古代航运史馆和董浩云生平陈列馆,内容设计者分别为交大船史研究专家辛元欧教授(船史研究会创建者、《船史研究》杂志创办者,为当代船舶设计和科学研究机构创始人辛一心之子)和董浩云先生长女金董建平女士。一楼为中国古代航运史馆,该陈列通过大量的图片、文献资料和实物模型及航海贸易物品,概括反映了中国古代新石器时期以来的舟船及航运历史。二楼为董浩云生平陈列馆,该陈列用生动的照片、资料、实物和逼真的场景,浓缩了“世界七大船王”之一的董浩云传奇的一生。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定位清晰,特色突出,现为中国博物馆协会团体会员单位,中国博物馆协会航海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成员单位,中国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上海市、徐汇区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徐汇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徐汇区光启博物馆联盟成员单位等。开馆以来,博物馆通过举办临时展览、专题讲座、科普教育等多种活动传播航运文化,受到校内外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至今已接待中外观众65万余人,其中近50%为学生。

(2)船建学院院史院情展示馆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院史院情展示馆是集院史、院情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展示场所,展馆占地面积230平方米,共有三个展厅。第一展厅为院史院情基本陈列,分为“开创中国工科先河”、“与新中国风雨同舟”、“改革开放焕发生机”、“在新时代高歌奋进”四个部分,主要展示船建学院从铁路专科至今的发展历程;第二展厅为校友展厅,分为“两院院士”、“各界英才”两个部分,主要展示100多年来在船建学院求学或者任教过的知名校友;第三展厅是专题展厅,主要展示船建学院杰出校友黄旭华院士的爱国奉献的事迹以及他学研昌盛的丰硕成果。

(3)学生创新中心船建分中心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特色,引导专业教师深度参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集聚资源打造学生创新中心船建分中心,建设服务创新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驱动引擎,激发学生创新活力,涵养学生专业志趣。学生创新中心船建分中心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于2020年9月底投入运行,分中心为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人工智能、5G、虚拟仿真等新技术,并应用在海洋无人装备、建筑与交通工程等实际场景中,建设交通沙盘、结构模型制作平台、虚拟仿真平台等。分中心开展综合性创新课程,强调实践理论相结合。依托船海工程与科学世界一流学科群建设,整合校内外资源,融合创新中心船建分中心平台建立船建学院学生科学技术协会,分管日常运营、科技竞赛、科创活动。分中心有12家学生科创工作室和6家FABLAB科技类社团,激发专业学术志趣,并借助学生科协团队力量,制定年度审核标准,充分激发和调动教师指导科创、学生参与科创的积极性,对标多项全国性赛事。中心每年举办校“思源杯”交通设计大赛、结构设计竞赛、岩土工程竞赛以及各类学术沙龙等10余场。

(4)上海交通大学潜水培训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潜水培训中心是获得国家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国务院潜水行业主管部门)和中国潜水打捞行业协会认可的具有潜水培训资质的专业机构。上海交通大学潜水培训中心拥有专业的教师团队。中心现有专职理论教员9名,专职实操教员4名,辅助实操教员6名,高级职称占比接近50%,全员持证上岗。拥有极具特色的科普装备——深海载人潜水器模拟驾驶系统,该系统的硬件部分主要由机械手操作手柄、主驾驶手柄、高性能主机以及模拟潜航员视野范围的显示屏(V1.0)或VR眼镜(V2.0)组成,其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营造仿真的深海潜水器驾驶环境,加入精密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建立深海潜水器模拟驾驶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对潜航员的培训与考核,而且还能对深海工作中的任务进行评估。同时,通过营造仿真的深海潜水器驾驶环境,以一种简单而又趣味十足的方式开展科普教育,寓教于乐,让更多的人认识海洋、关心海洋。对于促进深海技术的发展,加快探测深海奥秘,推动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5)交通仿真及驾驶行为实验室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交通仿真及驾驶行为实验室占地20平方米,拥有驾驶模拟器和脑电波测量仪等研究设备,可用于船舶驾驶行为和交通安全研究。目前,实验室拥有大型驾驶模拟器和各类小型模拟器若干台,快速原型开发与硬件在环仿真实验平台。配备有航海场景生成与合成软件,实现由航道勘察设计数据生成场景以及场景编辑,能根据事故多发航段特征因素设计驾驶场景。实验室可输出场景中航道参数、船舶状态参数、驾驶员操作等模拟驾驶实验。此外,实验室拥有脑电波(Electroencephalogram, EEG)测量仪工作站,为基于脑电频谱特征的心理负荷等级量化提供支撑,同时实验室便携式生理记录仪及配套软件,可用于采集分析船舶驾驶员呼吸、肌电、皮电以及体温等指标能够从生理学认知表现方面分析不同船舶操纵行为心理负荷。

二、基地科普特色、优势和资源

1. 基地科普特色

上海交通大学航海文化与科技科普教育基地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优势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完备的综合展馆设施及经费保障,结合船建学院航海教育特色及学术资源优势,发挥基地航海知识及技术教育,航海文化推广以及海洋意识普及等科教职能。基地的建设既体现了学校为国家重点行业培养创新人才的决心和支持,也展现了学校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的探索。目前,基地已形成了“2+1+2+N”的特色科普模式,其中“2”代表2个航运历史展馆,“1”代表1个学生创新中心,“2”代表2个科研实验平台,“N”代表N个航海特色科普活动。

2. 基地优势和资源

基地所在地上海,是享誉国内外的国际航运中心,具有良好的政策优势及丰厚的航运文化土壤,为航海科普教育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区位和资源基础。同时,基地所在上海交通大学是全国著名的重点高校,在智慧航运与现代物流、航运安全与管理、智能化多式联运、港口运作与交通管理等领域具有很强的综合实力,为基地提供了丰富的软硬件资源。以下从七个方面阐述基地的优势和资源。

(1)学术资源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系以航运为特色和综合交通为办学定位,形成了综合交通运输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基地所在学院拥有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智能装备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交通仿真与驾驶行为实验室、交通环境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及校级实验室(中心),可为基地活动提供充足的学术及科研条件。

(2)行业资源

基地已与航运技术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上海市交通委、上海国际港务集团等友好单位在专业领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科学研究、技术支持、咨询服务等方面相互支持,为基地的建设奠定了行业基础,同时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的航海科普资源。

(3)教师资源

基地结合在校师资优势,特组建了一支资深专业的科普专(兼)职工作团队,由从事多年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及航海技术研究工作的优秀科研工作者组成,为给公众提供权威、专业的科普知识提供了保障。

(4)网站资源

基地创立上海交通大学航海文化与科技科普教育基地官方网站,公众可通过网站,获取权威、丰富、准确、及时的展览信息、藏品信息、科普类信息及学习资料。

(5)培训资源

基地经过多年沉淀,积累了大量的电子化航海科普培训资料及音视频文件,可为在校学生及社会青少年、航海类院校以及任何想从事航海科普工作的社会团体和爱好者提供丰富、详尽的培训资源。

(6)人力资源

组织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及交通运输工程等专业学生,以及校志愿者协会和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志愿者协会同学,构建基地志愿者服务队伍,为给公众提供周到、热情、专业的到馆(中心/实验室)参观服务提供充足的人力保障。

(7)位置优势

基地主要场馆分布于交大徐汇校区和闵行校区,交通便利。位于交大徐汇校区的董浩云航运博物馆,距东方明珠仅7.5公里,可乘轨道交通1号线或9号线至徐家汇站下,沿华山路步行15分钟即达。位于交大闵行校区的其他展馆(中心/实验室),可乘轨道交通15号线或985路公交到达,或从市中心驱车60分钟内即到。

综上,基地在不断提升航海教育水平和航海人才素养的同时,积极开展校内外青少年航海科普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创建和打造具有特色的航海科普教育品牌,激发青少年及社会公众主动探知航海历史与知识的欲望,让他们有机会感受航海魅力并传承航海文化。今后,基地将继续加强航海科普教育工作,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组织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前来参观体验,更加关注于航海教育普及培训和国际航海文化交流,争取早日建成科普示范基地。

三、以往开展各类科普活动

(1)“梦回汴京认归帆——《清明上河图》里的汴河”船模特展。本次展览紧扣“航运强国”时代主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4艘古船模进行展出,每艘古船背后都蕴藏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从中可探寻宋朝时期社会形态、人文风情、区域经济的真实信息。精确地复制古船,胜似还原历史。从此意义上来说,本次展览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古船模型研制结晶的一次呈现,更是集中国古代航运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船模匠人精神传承的综合体现。

(2)针对大学生开展航海、海洋类科普开放日活动。每年都会针对全交大所有工科平台大一本科生开展“工科平台开放日活动”,让学生领略海洋的魅力。依托学院学生创新中心,向同学们集中开放展示了港口安全与应急虚拟实验室、智能船艇海上争锋、深海采矿机器人、海洋深水试验池、水下工程实验室等环节,一站式、沉浸式体验让现场的同学们逐渐摆脱了对传统工科的认识和理解,深切感受到“大国重器、国之未来”的骄傲。现场人头攒动,同学们跃跃欲试。

(3)针对高中生开展航海、海洋类暑期科普活动。每年都会针对上海市部分高中的同学,借助暑期机会,给学生提供一站式科普活动。活动包括科普课程、实验室参观、学长交流等,旨在激发中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洞察力,带领学生感受科学与思想的力量。

(4)针对大学生开展航海类科普知识竞赛活动。围绕中国科协、中国航海学会等每年针对全国科技周、中国航海日等的战略部署,学院组织面向全院学生的航海类科普知识竞赛,旨在鼓励船建青年关心时事,留意行业,并且为大家科普一些航海类常识。

(5)面向社会公众举办船模制作活动献礼建党100周年。2021年7月,为弘扬“红船精神”,献礼建党100周年,董浩云航运博物馆联合徐家汇街道于7月23-24日组织了一批青少年开展了两场“红船在我心中”的船模制作活动。此次活动以制作南湖红船模型为载体,通过学红船、识红船、做红船的形式寓教于乐,重温党的历史,体验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6)面向全国潜水爱好者以及从业人员,开展潜水培训工作。上海交通大学潜水培训中心是获得国家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国务院潜水行业主管部门)和中国潜水打捞行业协会认可的具有潜水培训资质的专业机构。通过潜水培训面向社会普及潜水及高气压知识,二十余年来为大专院校、企业等培养了数千名专业人才。2007年,中心承担了国家863项目“7000米载人潜水器”两名潜航员的潜水技术培训与医学监测工作,并为他们成功申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潜水员证书》(空气自携式潜水)。 2012年6月24日上午,潜航员驾驶“蛟龙号”潜器成功下潜到7020米的马里亚纳海沟,打破了日本人保持的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