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船的发展历史

一、集装箱运输的起源

在早期的运输中,不管是公路、铁路还是船舶,都是用人工单件的、或用机械手段把网兜中、货板上的货物成组地装进车厢或船舱,到目的地的车站或码头又一件件、一组组地卸下来。如需转运到其它目的地,则还得经过多次这样的卸装过程。如此这般既费力又费时,不仅运输效率低,还容易造成货损和货差。陆上的公路运输率先将同一目的地的、小的单件货物用箱子装在一起运输,结果发现,不公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还减少了货损和货差,于是这种运输方式推广到了铁路。1900年,英国铁路运输中第一个出现了较为简单的集装箱,后来这种方式传到美国、德国和法国。1928年,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世界公路会议”上,讨论了在国际交通运输中使用集装箱的问题。两年后,在法国巴黎成立了集装箱运输的国际组织——国际集装箱协会(BIC),专门研究集装箱的标准化问题,以便协调各国之间的集装箱运输工作。为了进一步提高铁路集装箱运输效率,1933年欧洲“国际铁路联盟”(UIC)制定了铁路集装箱的标准,并在欧洲地区的铁路运输中使用了统一的集装箱。在以后的10多年里,由于公路相对铁路发展迅速,公路、铁路双方的配合不协调,使得集装箱运输的优越性不能很好的体现,集装箱运输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直到1955年,美国铁路公司将集装箱连同拖挂车一起装在铁路的平板车上运输,使得铁路的低成本、高速度优势与公路的“门对门”特点有机结合起来,于是集装箱运输的经济意义重新得以显现。

 

二、船舶集装箱运输的开山鼻祖

50年代,随着现代工业的蓬勃兴起和国际贸易的兴旺发展,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对船舶在港口的周转速度和码头的装卸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想将已有的公路和铁路集装箱运输延伸到海上,实现陆海集装箱联运。美国是最先致力于这方面研究和尝试的国家。

1956年,美国泛大西洋航运公司(Pan-Atlantic Steamship Company),也就是后来的海陆服务公司(Sea-Land Service, Inc)将其公司持有的油轮“盖特威城(GATEWAY CITY)”号改装,在其甲板上试装了58只集装箱,从美国诺瓦克出发去休斯敦卸货。结果发现,与同吨位的杂货船比较,装卸货物停靠码头时间由原来的7天缩短到15个小时,每吨货物的装卸费用也降为普通货船的1/37,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由此,掀开了全球海上集装箱运输历史的崭新一页。在1957——1958年之间,该公司又将另外6艘船改建成集装箱船。与此同时,美国美森轮船有限公司(Matson Navigation Company)也改建了6艘船为集装箱船。

三、集装箱标准的出台

最早,每个国家内的公路和铁路集装箱外形、规格都不一样,后来的发展使公路和铁路的集装箱外形、规格统一了,但各个国家之间的差别还很大。自从有了集装箱海上运输方式后,集装箱将公路、铁路和海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再加上船舶运输毕竟是国际或洲际的,如果继续采用外形、尺寸和重量规格各不相同的集装箱标准,将给国际海运和贸易往来带来诸多不便,也不可能提高运输的效率。1958年美国标准协会开始研究具有普遍互换性、最佳的集装箱外形标准,1960年,美国制订了第一个集装箱标准。1961年6月,国际标准化组织集装箱技术委员会成立,着手研究国际集装箱标准。1964年制定了集装箱外形和总重的第一个国际标准。该标准对国际集装箱的标准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对推动国际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66年,美国海陆服务公司的集装箱船从纽约港开往欧洲,开始了国际海上的集装箱运输。

国际上将20英尺集装箱称为标准集装箱,简称标准箱或标箱,常用TEU表示,TEU系Twenty foot Equivalent Unit的缩写。还有40英尺集装箱、40英尺高集装箱(比标准集装箱高1英尺)等。

四、六代集装箱船和超大型集装箱船的演变

1961年,美国航运界开始订造集装箱船。第一批中有属于总统轮船公司APL(American President Lines)的“林肯总统(PRESIDENT LINCOLN)”号和“泰勒总统(PRESIDENT TYLER)”号,它们可载集装箱126只(规格20×8×8英尺),航行在美国西海岸——远东(日本、马尼拉、香港、新加坡)的航线上。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统一的集装箱规格标准后,集装箱运输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船舶大型化的速度更是令人目眩。

第一代集装箱船的问世:60年代横穿太平洋、大西洋的17000~20000载重吨(DWT)集装箱船可装载700~1000TEU;

第二代集装箱船:70年代40000~50000DWT集装箱船的装箱量增加到1800~2000TEU,船速也由第一代的23节提高到26~27节;

第三代集装箱船:1973年石油危机以来,船速降低至20~22节,通过增大船体尺度,装箱量可达3000TEU,第三代是“高效节能型船”;

第四代集装箱船:80年代后期,采用了高强度钢、大功率柴油机等新技术,制造了可装载4400TEU的集装箱船,因其宽度小于或等于32.2米,能过巴拿马运河,称巴拿马型。

第五代集装箱船:后来对巴拿马型集装箱船的船体略微加肥以及对集装箱排列的优化,特别是通过增加集装箱的罗列层,90年代末巴拿马型集装箱船的装载能力接近5000TEU;90年中期,德国制造了5艘APLC-10型集装箱船,其船体长度和宽度之比约为7~8︰1,增大了船舶的复原力,可装载4800个TEU,因其宽度超过32.2米,不能过巴拿马运河,称超巴拿马型。

第六代集装箱船:1996年春,载箱能力为6000TEU的“REGINA MAERSK”投入使用,1997年8月,载箱能力为6600TEU的“SOVEREIGN MAERSK”问世,载箱量为6000~8000TEU。

2002年出现了86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VLCS(Very Large Container Ship),2005年9200TEU集装箱船投入营运,2006年11000TEU集装箱船在海运航线上首露风姿,2008年13800TEU集装箱船横空出世,2013年18000TEU集装箱船已经渐露端倪,巨型集装箱船ULCS(Ultra Large Container Ship)的时代山雨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