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图强 蓄力奋进

对于大多数人,水下世界是神秘的。而对于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所属天津水运工程勘察设计院海洋工程勘察所(简称部天科院海勘所)来说,水下世界却是他们施展身手的舞台。

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从2004年成立到近年来参与多项重大水运工程建设,部天科院海勘所走的每一步,都是支持自己成长的坚实阶梯。

一路走来,部天科院海勘所坚持探索海洋、认知海洋、服务海洋。从“南海一号”考古打捞定位、韩国“世越号”整体打捞测量,到东海“桑吉”轮碰撞燃爆事故应急救援服务,再到深中通道项目建设,一代代部天科院海勘所共产党员们始终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在救助打捞、跨江通道、海上风电、海洋石油、海底路由等多个工程领域成为了重要科研支撑力量。

提升战斗力

将党旗插在科研一线

深中通道,是集“桥、岛、隧、水下枢纽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超大跨海工程,是国家“十三五”重大工程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交通枢纽。部天科院海勘所深度参与深中通道项目S08合同段沉管的施工作业,负责施工全过程的测量、定位、监控、监测等任务,包括基床整平和扫测、沉管浮运和安装及其他相关工作。

E30管节出坞。本文图片由 部天科院 提供


深中通道项目S08合同段主要内容为钢壳沉管隧道E23—E32管节的建造和施工,针对管节这种重达6万吨的庞然大物,要求在20米水深实现基床整平高程精度4厘米、水下安装定位精度5厘米。

对于一线海勘人来说,深中通道的现场采集工作有着超乎想象的艰苦与孤独,需要异于常人的坚守和付出;而对于后方团队来说,创新工作方法、高质量编写方案、研发新技术等,同样是深中通道建设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撑。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部天科院海勘所深中通道项目部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将党旗插在科研一线,坚持按照世界一流的标准开展各项工作,经过了理论研究、港池实验、现场海试等步骤,逐步解决了多个关键问题,实现了由原型验证到实际施工应用的跨越。

勘察测绘是获取最原始、最准确数据的重要手段。部天科院海勘所深中通道项目部团队成员从2018年开始,就开展水下整平高程测量和水下高精度定位的相关研究工作。杨鲲、王崇明、杨海忠、雷鹏、李含广等人,不管是长时间烈日下安装设备,还是通宵测量作业,严格按照工程进度进行,从无半句怨言。田春和、张彦昌、王方正、安永宁攻坚克难,协作研发了多个关键施工支撑系统,为深中通道项目提供了内容更加全面、测量更加精准、技术更加先进的综合技术服务。

经过两年来的努力,部天科院海勘所顺利完成了4个管节的出坞寄放定位,完成了水下整平测控系统的海试,完成了E32管节的实体浮运演练,成果得到了深中通道项目测量控制中心的充分认可。预计8月下旬,深中通道项目S08合同段将正式开始E32管节的基床整平和浮运安装,整个测量团队已整装待命,随时发起冲锋。

围绕“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飘在工地上”的目标,部天科院海勘所深中通道项目部党小组以党史学习教育带动项目建设,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为了提高团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除了小组内部精心组织学习党史、参观海战博物馆和虎门炮台外,项目部还与广州打捞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联学共建活动,重温入党誓词,聆听专题党课,从党史中获得启迪,从实践中汲取经验。

言传身教

啃硬骨头“舍我其谁”

采集实验数据。


1998年至1999年,上海打捞局负责涠洲油田海缆铺设施工工作,部天科院提供导航定位服务。为圆满完成任务,部天科院积极突破,打破了当时由国外企业垄断海洋导航定位市场的局面。为更好服务海洋强国建设,2004年,部天科院组建海洋工程勘察处,尝试在港口测量之外,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负责“南海一号”打捞过程中的水下定位与姿态监测、参与韩国“世越号”整体打捞工程、为“亚航QZ8501”失事客机提供搜寻扫测帮助、为“碧海行动”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多年来,部天科院海勘所分析研判新形势新任务,围绕国家战略和行业重大科研需求,有效推动党建工作与项目深度融合,在海难事故应急救援、救助打捞新技术研发、相关设备应用和海洋工程服务等方面提供了前期、中期、后期的支撑,取得了良好应用效果,对提高应对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不管是服务重大工程,还是参与应急救援,部天科院海勘所党员干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勇闯敢拼、锐意进取。

克服高原反应,助力青藏高原青海湖测量;助力内河航运建设,进行黄河、长江航道整治测量;建设一流港口,为沿海港口水深水文测量提供服务;在清洁新型能源贡献方面,深入海上风电安装现场,助力广东、江苏、福建、大连等海域风电建设;深入一线克服台风、风浪、高温、高湿的海洋环境,无怨无悔,踏浪前行,为水运交通、海洋强国建设奉献力量……

据了解,每当新员工入职,部天科院海勘所都会为他们精心挑选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作为导师,开展为期一年的指导工作。除了在项目中对新员工进行技术指导外,也将海勘所的文化精神、职业素养、工作方法等言传身教,并为他们的发展规划提出建设性意见。碰到难啃的硬骨头,海勘所团队成员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他们相信身后的团队会提供无条件支持和帮助。依靠这种精神,张凯华、王文杰、敦煜等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成长起来,并将海勘人勇闯敢拼、锐意进取的精神继续下去。

宜守不移之志,以成可大之功。在部天科院党委的领导下,海勘所党支部的党员们冲锋在前,不断在海上工程中披荆斩棘,攻破一项项技术难题,为水运交通高质量发展增加驱动力。

转载自:中国交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