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航海日活动周启动

 

 

2022年中国航海日活动周启动

引领航海绿色低碳智能新趋势 谱写航运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7月11日是第18个“中国航海日”,主题是“引领航海绿色低碳智能新趋势”。当天,2022年中国航海日论坛主论坛暨全国航海日活动周启动仪式在辽宁大连举行。交通运输部副部长、航海日活动组织工作委员会(简称组委会)常务副主任赵冲久出席论坛致辞并发表主旨演讲。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航海学会九届理事会理事长 何建中

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何建中主持启动仪式,辽宁省副省长姜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桂华,大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绍旺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任茂东、海军少将副参谋长刘天明出席活动。国际海事组织秘书长林基泽发来贺信,国际航行学会联合会秘书长希沙姆·希拉勒通过视频表示祝贺。

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 副部长兼中国海上搜救中心主任 中国航海日活动组委会常务副主任  赵冲久

科技赋能绿色引领  发挥水运新优势

赵冲久代表交通运输部和航海日活动组织工作委员会,向广大海员、渔业船员、海洋工程建设者和守卫祖国海疆的军警官兵等涉海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赵冲久表示,今年航海日活动以“引领航海绿色低碳智能新趋势”为主题,顺应了时代潮流和高质量发展要求。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交通强国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凝聚共识、深化创新、加强合作,以绿色、低碳、智能引领航运业高质量发展。

赵冲久强调,一是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共同守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蓝色家园。加快运输结构调整,充分释放水运能耗低、排放少的绿色优势,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水”“公转铁”,大力发展铁水联运、水水中转;加快绿色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水运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维护全过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持续提升船舶污染治理能力,鼓励淘汰高污染、高耗能老旧运输船舶,大力推进船舶大气污染物监测监管试验区建设,建立健全长江经济带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长效机制。

二是要加快形成低碳航运体系,推动航运低碳转型。提升新造船舶能效水平,优化用能结构;深入推进船舶靠港使用岸电,率先推进长江经济带船舶、渤海湾和琼州海峡客滚船舶、沿海内贸大型干散货船舶等重点区域、重点航线船舶岸电常态化使用;优化港口能源结构,推进港口作业车辆和装备、港作拖轮和作业机械实施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更新替代,不断提高港口集卡采用新能源清洁能源的比例。

三是要提高航运智能化水平,以创新驱动航海高质量发展。提升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加强智能船舶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促进智能航运服务的发展。

赵冲久表示,交通运输部愿同世界各国航运界、各国际性航运组织机构加强沟通,顺应绿色、低碳、智能航运发展新趋势,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全力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定,为促进国际航运高质量、可持续健康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支持国际海事组织在制定航运温室气体减排战略、海上无人驾驶船舶规则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辽宁省政府党组成员、副省长 姜有为

构建陆海互济全面开放新格局

辽宁是东北地区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海洋强国思想,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优良的港口条件、独特的区位优势,积极推进航运业发展。

面向“十四五”,辽宁正在积极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群,加快培育航运竞争新优势,努力构建内外联动、陆海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一是打造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支持营口港建设东北亚物流中心、锦州港建设辽西蒙东枢纽、丹东港建设东北东部枢纽,构建东北海陆大通道。

二是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改造老旧港区泊位,推广新能源、清洁能源装备,实施船舶及港口污染防治工程,建设绿色智慧港口。

三是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大力推进疏港铁路、公路建设,推动港内铁路和码头作业区无缝衔接,重点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深入实施大连港、营口港多式联运国家示范工程。

四是加快航运装备发展。加强节能、环保、安全、智能船型设计,创新研发高技术船舶以及大中型工程船、无人船、科考船等特种船舶,推动船舶与海工装备向深远海、极地海域发展。

五是推动航运企业升级。加快老旧船舶退出,建设现代化海运船队。完善航运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船舶经济、航运金融保险等现代航运服务业。

六是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推进口岸通关物流服务全程电子化,强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进一步简化通关流程和监管手续,提高通关和运输便利化。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张桂华

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 服务建设交通强国

为促进航海科技蓬勃发展,建议行业各方:

第一,加强航海科技前瞻研判和联合攻关,助力国家战略实施。积极凝练航海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把握航海科技和产业发展大势,遴选一批重大研究项目并组织引领原创性科研攻关。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有关单位和专家牵头项目研发,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聚力服务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建设。

第二,强化科技研发与产业需求对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加强对优秀航海科技成果的宣传、应用和推广,大力推进航海科技成果转化,积极组织开展“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等项目,将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实际需求精准对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助力大连航海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深化全球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促进国际和地区间港航科技合作,积极筹建国际组织并培养高层级国际交流人才,持续提升我国在重要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大连市委副书记、大连市人民政府市长 陈绍旺

抢抓重大技术变革发展机遇

近年来,大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重要论述以及对辽宁、大连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始终致力把大连打造成为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努力发挥辽宁沿海经济带“一核引领”作用,向海发展、向海图强,不断加快大连海洋强市的建设步伐。

如今,大连作为我国东北地区最重要的港口城市,承担了东北96%以上的外贸集装箱、100%的商品车、60%以上的外进原油转运。2013年以来,大连在港航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累计投资超过280亿元,港口形成了3.96亿吨、1200万标箱的年通过能力,拥有231个生产泊位,超过100条集装箱航线覆盖全球主要航区。大连港始终保持世界最大最先进船舶的服务保障能力,始终保持业界一流的作业能力,始终保持全球主要城市良好的通达性,已成为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上的重要节点。因而,大连是东北亚地区极具潜力的航运中心城市。

当前全球正处在航运、物流与供应链形态重塑的变革时期,“氢能港”、船舶风能动力、远控自动化码头不断充实着世界航运生态,新构想一日千里,新装备层出不穷,新技术日新月异,行业将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随着交通强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进实施,绿色、安全、智慧化成为业界发展主流趋势,大连在建设进程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努力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抢抓港航领域重大技术变革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快科技应用,不断增强内生动力,全面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

未来,大连将以港航经济为引领,带动临港产业发展,实现产业集聚、人才集聚、资源集聚。

国际航行学会联合会秘书长 希沙姆·希拉勒

让航运业变得更安全环保智能

2022年中国航海日论坛的主题是“引领航海绿色低碳智能新趋势”,这符合全球促进环境保护和智能技术发展的主题。航运业正逐渐向绿色低碳转型。绿色技术和绿色设计降低了航运业全球货物运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但实现航运业的绿色化和智能化不可能仅依靠一个机构的力量,更需要航运生态系统中各参与者之间的密切合作。拥有航运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推动航运业的进步,也应是国际航行学会联合会的目标。

国际航行学会联合会是由多国机构组成的非营利性组织,通过发展和传播导航相关的信息技术和科学实践知识,促进人类在陆地、海洋、天空和太空中开展活动。国际航行学会联合会的每项工作,都在努力让航运业变得更加安全、环保和智能。

中国航海学会在国际航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4年,中国航海学会将承办在我国召开国际航行学会联合会大会,相信一定会是一场行业盛会!

大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李海洋

打造互联互通的国际航运物流枢纽

未来,大连将围绕加速推进新时代“两先区”“三个中心”建设,按照“强枢纽、畅通道、聚要素、优服务”的发展思路,夯实基础、健全服务、集聚要素、赋能升级,促进航运、物流、贸易、金融的融合发展,重点建设“两枢纽、两网、两区”,即打造互联互通的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和面向东北亚的国内航空枢纽;形成面向东北及东北亚地区的海陆双向物流设施网络和物流服务网络;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贸易便利化改革先行区和国际航运、物流服务业的发展集聚区。

着力提升发展能级。加快建设高质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新机场建设,促进海运业发展,全力打造东北亚区域集装箱枢纽港,油品、矿石等大宗货物中转港,液化天然气(LNG)接卸港和国际邮轮始发港。

着力增强发展动力。发挥港口枢纽节点功能,保持装备制造、船舶制造、化工等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开发建设石化产业集群,丰富发展下游精深加工产品,提高产业丰厚度和附加值,提升航运中心发展动力和活力。

着力融入“双循环”。推动港口进一步参与并畅通运输通道,外循环强化日韩方向,加强欧洲、东南亚及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联系;内循环推动东北地区与国内其他地区传统优势货类密切关联。

着力推动智慧赋能。推进航运物流、航运生产调度智慧化,利用数据和信息化手段大胆创新,为港口经济赋能,寻找新的增长点。

着力扩大对外开放。以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为契机,加快建设亚太对流枢纽,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贸易制度和发展模式。

展望未来十年,大连海空两港辐射能力将显著增强,港口服务效率、口岸服务水平、多式联运组织现代化水平将显著提升,综合物流成本显著降低,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港口及航运企业、物流及供应链企业,商贸、金融、信息等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展现便捷、高效、安全、法治的口岸环境和现代国际航运服务环境。

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兼水运局局长 中国航海日活动组委会办公室主任 李天碧

弘扬新时代航海精神

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兼水运局局长、航海日活动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李天碧宣读了组委会办公室联合中国海员建设工会、中国航海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造船学会、中国船东协会、中国港口协会、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等共同发布的《弘扬新时代航海精神的倡议书》(简称《倡议书》),号召广大航海工作者深刻认识、大力弘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不畏艰险、求真务实,同舟共济、包容合作”的新时代航海精神。

中国航海学会九届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 中国航海日活动组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张宝晨

我国智能航运关键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航海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张宝晨发布了《中国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发展预测》(简称《发展预测》),指出在关键核心技术中, 现阶段国际领先的主要是欧盟,其次是日韩,我国在很多方面基本上接近了国际先进水平。我国进入了世界第一方阵,但基础不牢,压力和挑战较大,制约发展的首要因素是政策、法规、标准不完善、不健全,其次是研发投入和基础设施条件有限。必须加快发展进度,努力在多方面突破核心技术,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不断补齐短板。

基于上述预测,如果我国能够针对制约发展的因素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可以设定以下中长期发展目标:到2025年,中国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总体上可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船舶智能航行法规取得重大突破,辅助驾驶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遥控驾驶和自主驾驶技术实现多样本应用;到2035年,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充分智能化的航运新业态基本形成,沿海遥控驾驶、自主驾驶船舶占比超过30%;到2050年,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可以全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高质量的智能航运体系,智能化网络化航运服务供给覆盖全球。

招商局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缪建民

以数字化打造航运竞争新优势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其中以数字化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呈指数级增长,在产业领域不断寻求突破与深度融合,这必将对传统航运的产业形态带来冲击。

首先是对商业模式将产生颠覆性影响。当前的航运和贸易总体上还是基于移动互联、个人计算机时代的模式;而未来将是云计算、5G、区块链技术推动,提供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加开放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传统业务流程和监管模式将面临升级,以适应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客户需求的变化。例如,基于新一代数字化技术的电子提单就可以将提单传送时间由几天缩短至几分钟。

其次是对产业核心要素造成影响。在传统的船舶、港口、仓储之外,数字化将成为航运产业新的核心要素,以此为基础,航运企业将通过产业链整合、供应链规划、物流信息可视化,全面拓展服务能力,提升客户体验。比如:成本方面,通过无纸化、自动化技术,将会大幅降低;效率方面,通过快速清关、优化供应链提高效率;服务方面,由线下人工服务转为线上的智能平台。

推动科技创新,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是航运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引领世界航运业、从航运大国走向航运强国的重要抓手。数字化服务能力及与之相匹配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将成为航运业新的核心竞争力。未来已来,众多企业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谁能顺应潮流、率先变革,谁就能赢得未来。

近年来,招商局不断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在智慧船舶方面,招商局利用航运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正在研发超大型智慧油轮管理系统,打造数字化“船队大脑”。疫情期间,可视化运营平台、网上订舱平台等数字化系统已经投入使用。在智慧港口方面,招商局与战略合作伙伴加快推动深圳妈湾智慧港建设,积极探索5G等前沿科技在港口作业场景的深度应用。在智慧信息平台方面,招商局港口业务E-Port,物流业务“运易通”等多式联运平台,整合原本分散的物流环节,可实现一站式线上操作,提供全天候的在线服务,对于疫情期间防疫抗疫的物资运输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 万敏

加快推进航运业绿色低碳发展

绿色低碳已成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潮流,航运业一直在为全球减排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持,包括中远海运集团在内的全球主要航运企业,都陆续提出了碳减排、碳中和目标,并积极付诸行动。

当前,航运业正与相关方合作,积极探索和实践液化天然气(LNG)、甲醇、氨、氢、生物质燃料和电能等船用绿色能源,寻求安全、经济、可靠的解决方案。据克拉克森统计,2022年1—5月,全球共签订184艘替代燃料船舶建造订单,以修正总吨计占同期新造船订单总量的61%,远高于2021年33%的占比。

中远海运集团(简称中远海运)作为全球第一的综合航运企业,正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贺信重要指示精神,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坚持科技引领,密切关注国际航运减碳规则的约束性变化,加强减碳路径研究。目前,中远海运以电池动力、绿色甲醇、氨动力船舶等多个项目为试点,布局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推动新能源动力船队建设。在电池动力方面,中远海运以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为目标,开展700标箱级全电池动力零碳排放集装箱船及产业链建设;在绿色甲醇动力方面,中远海运正在开展多个项目研究论证工作,其中大型箱船和大型矿砂船都已获得实质性进展;在氨燃料研究方面,中远海运已完成氨燃料动力拖轮项目签约,同时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船级社等9家单位签署成立“船用清洁燃料应用技术创新联合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解决零碳能源应用的共性问题,推动航运业低碳化发展。

中国船舶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 雷凡培

集聚优势资源 引领绿色智能转型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掀起绿色低碳智能的热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发展蓝图,我国也提出了“3060”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技术为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当前,我国船舶工业正处于由大到强的历史关键时期,中国船舶集团将以建设世界一流船舶集团为目标、以加快建设造船强国为契机,充分发挥行业头部企业引领作用,集聚国内外优势资源,集智攻关,引领全球船舶行业实现绿色智能转型发展。

一是以重大科技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发挥领军央企在需求牵引、技术供给、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瞄准绿色低碳智能前沿技术方向,谋划布局海洋氢能装备,海洋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装备,零碳燃料动力装备等一批前瞻性重大工程,组建创新联合体,辐射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二是坚持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为建设造船强国的战略支撑,加快补齐船舶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集团公司将持续推进自主攻关与装备研制,聚力解决LNG配套设备、船用发动机关键核心部件等“卡脖子”问题,不断提升我国船海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与国际竞争力。

三是持续提高科技创新的供给质量,促进船海装备转型升级。集团公司将加强船型轻量化、高能效、新能源应用等关键技术攻关,打造一批技术性能先进、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生态环保船,推动船海产品加速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王彤宙

携手共建 推动航运业高质量发展

绿色、低碳、智能是航运事业发展的趋势。为推动我国航运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四点倡议:

共织水运立体网。深度融入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等重大国家战略,加快国家水运立体网络体系建设。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建设一批世界一流港口,加快打造国际航运中心。以内河枢纽港“汇筋”、高等级航道“通脉”为主旋律,强化通道、沟通水系、辐射延伸、通达海港,着力补齐内河航运发展短板。积极投身平陆运河、赣粤运河等基础性、战略性重大跨流域水运通道建设,为国家构建适度超前的现代航运基础设施体系提供坚强的支撑保障。

共拓发展动力源。发挥链长融通带动作用,加快推进人工智能、5G、北斗导航等新技术在航运领域创新应用,以智慧港口、智慧航道、智慧船闸等绿色航运设施建设,推动航运发展的“数字化、智能化和智慧化”。聚焦航运核心技术合力攻坚,力争在3E超大型港机制造关键技术、深海远洋核心装备和新材料技术、海洋智能勘察成套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强化港航联动、港产联动、港城联动,提升航运产业发展能级。

共筑绿色新优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建立政企协同推进的绿色航运发展工作机制,加大船舶污染防控、加快清洁能源和新型节能技术应用和推广,持续在零碳港口智能一体化生产管控系统等领域发力,共同推动江海联运、多式联运、干支联动等高效运输组织方式,实现港口、船舶、航道以及运输方式绿色化、生态化发展。

共建未来生态圈。顺应全球对外开放新趋势,秉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理念,加强交流与合作,打造多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务实合作平台,共同参与全球航运治理体系建设,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航运政策规则、标准联通,加强沿线航海文化交流,打造“共建、共享、共生、共荣”的全球智能航运产业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