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海学会九届三次理事会工作报告

中国航海学会九届三次理事会工作报告

各位理事、各位监事、各位代表、各位同志:

受何建中理事长委托,现在我向理事会做工作报告,主要是2021年工作完成情况和2022年工作思路。请审议。

2021年工作情况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学会创建“一流学会”的关键之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坚持贯彻中国科协各项工作部署和学会九届二次理事会精神,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航海科技工作者桥梁纽带作用,紧密围绕学会职能和创建“一流学会”的各项任务,团结带领广大会员和航海科技工作者,持续推进改革和科技服务与创新,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步。

一、强化政治和思想引领,推动学会党建再上新台阶

一年来,学会始终坚持以党的建设全面引领学会事业发展,坚定履行政治使命,团结引领广大航海科技工作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一是持续强化理论武装。积极开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和“科技三会”重要讲话精神,组织集体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第一时间举行线上下线结合的学会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传达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党委书记和副书记亲自上党课,学会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受到洗礼锤炼,增强了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后,学会党委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与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党委开展了“推进水运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联学主题党日活动,积极引导航海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为推进实现高水平的水运科技自立自强凝心聚力。二是深入推进“党建强会”。党委书记主持制定《中国航海学会2021年党建工作方案》,推动与学会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按照科协部署认真组织学会党委职责任务清单和“负面”清单的内容梳理,形成了环环相扣、层层衔接的履职履责体系。制定实施《中国航海学会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方案》,结合科协“追寻红色足迹,开展党建强会特色活动”项目,实施开展“众心向党、自立自强——从红船走向航运强国”主题实践活动,共同回顾航海领域在党领导下走过的红色印记,共绘庆祝建党百年宣传教育“航海篇”。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确保党组织在重大决策事项中,发挥前置把关作用。本年度,召开党委会5次,中心组学习4次,党委决策把关“三重一大”事项18项。此外,按照党建工作“两个全覆盖”要求,积极探索建立分支机构党建联系人制度,加强在空间维度上党组织全覆盖的工作落实。学会办事机构党支部大力引导全体党员炼党性、做示范、强担当。截至11月底,组织召开支部大会、组织生活会、党史学习教育会等活动计15次。中国科协科技社团党委副书记刘桂荣、中央党史学习教育第二十五指导组朱虹处长参加办事机构党支部8月份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时,对学会党建工作给予高度赞扬。支部书记闫晓波同志获得“中国科协优秀共产党员”“科技社团党委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三是深入开展廉政自查。按照中国科协关于开展廉政风险排查的要求,学会从业务流程、重要岗位、重点项目、重大事项等关键环节入手,全面排查分析存在或可能发生的廉政风险和高危环节,特别对具有一定审批权限、涉及资金较多、参与重要项目的岗位相关工作程序、审核流程、工作制度和规定等进行逐项评估,精心分析廉政风险防控重点环节,强化岗位风险警示提醒,制定廉政风险防范清单,形成了覆盖各个管理层级、各个岗位的完整风险防控闭环管理。

二、强化学术交流品牌建设,引领学科发展方向

2021年,学会以品牌化为重点,以国际化为突破,以多元化为手段,以协同化为依托,组织了多项具有影响力的学术交流活动。一是成功办好以中国航海日论坛为代表的系列学术交流活动。“中国航海日论坛”是聚合航海领域多方力量打造的高端国际性学术交流品牌,今年起由学会实际主导,在交通运输部和航海日论坛组委会各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学会联合昆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和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周密组织、精心策划,力求呈现新特色、新亮点,产生积极广泛的影响,取得更好的效果。受疫情影响,主论坛采用线上形式举行,中国国际船舶技术与安全论坛、港航企业发展论坛、航海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论坛已按调整计划如期举办,成效显著。中国国际海员论坛、流域海域协同治理与发展论坛、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论坛近日将陆续举办。二是与福建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2021“丝路海运”国际合作论坛,发布了《2021“丝路海运”蓝皮书》、“丝路海运”通关服务标准、第八批“丝路海运”命名航线,举行了“丝路海运”信息化平台上线仪式及“丝路海运”联盟新成员授牌仪式,受到新华社、人民网等50多家中央及地方主流媒体报道,社会反响良好。三是与大连海事大学共同举办航运金融助力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高质量发展论坛,为更好地服务国家交通运输事业和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献计献策。四是与大连市人民政府、大连海事大学共同主办“构建一带一路绿色航运:2021年北极航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来自国内外20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围绕2035北极航运愿景、北极事务与国际合作、北极应急保障体系、北极治理等内容开展了深入交流与研讨,为我国参与北极可持续发展积极建言。五是结合学会承担的中国科协“智能航运产业发展路线图”项目,与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智能航运产业化与高质量发展论坛”,就智能航运产业与技术的发展态势与需求、发展路线及相关政策建议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六是与福建省航海学会、台湾中国航海技术研究会等七家单位共同主办海峡两岸航海技术与海洋工程研讨会,围绕海洋发展和互联互通等课题,多主题开展交流研讨,进一步促进了海峡两岸航海技术与海洋工程融合发展。七是根据中国科协统一部署,学会承担了中国科协水路运输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评审项目,已按计划实施项目并组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参加的评审委员会,在择优遴选国内外相关学术期刊的基础上,力争形成具有高度共识的水运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积极引导水路运输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发展。八是今天下午开幕的2021年中国航海学会学术年会暨航海科技成果展示活动,在去年探索会展结合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融合发展、横向联合的新型协作交流平台,进一步营造产学研用融通新生态。

一年来,各专业委员会致力于研究探讨相关领域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成果,围绕各自专业领域开展了多场学术交流活动。船舶机电专委会举办的第四届宁波新能源技术国际研讨会、航运金融专委会举办的“从航运保险视角谈航运风险解决方案”沙龙活动、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专委会举办的“丝路连通的中国与世界”学术研讨会、极地航行与装备专委会举办的“雪龙2”号设计建造技术交流会、环保生态专委会举办的“船舶废弃物船岸管理”线上研讨会等活动获得了较好的反响。

三、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课题研究和技术咨询成效显著

一年来,学会把着力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建设高水平航海智库作为工作重点,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创新创造服务高质量发展。一是完善柔性智库网络体系。学会通过开展学术交流、科技评价等活动,不断汇聚航海科技创新人才充实学会科技智库。充分发挥智库高端人才在咨政建言、对策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学会面向船舶工程、水运工程、航海保障、海事法律、技术经济、安全应急、绿色环保、航海文化等八个主要方向遴选了首批31名特约研究员,并安排承担研究任务。二是助力破解重大问题难题。结合中国科协2021年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工程难题征选工作,学会在组织专业委员会推荐的基础上召开中国航海智库专题研讨会,经多位院士和著名专家评审,向中国科协推荐了《如何突破深远海航行装备制造与安全保障工程技术难点》《如何实施内河特别是长江绿色生态航道高标准化建设》《如何建设智能航运船岸协同体系和科学实验设施》《如何实施京杭运河北段复航穿黄工程》四项选题。经过网络初评投票、专家复审评议和终审评议,“如何突破深远海航行装备制造与安全保障工程技术难点”成功入选中国科协2021年十大工程技术难题,学会在中国科协第二十三届年会上被授予“2021年度优秀推荐单位”和“2018-2021年度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其他三项选题将作为中国航海智库产品报送有关部门。三是探索新时代航海精神。学会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开展研究新时代航海精神,形成了《大力弘扬新时代航海精神》的中国航海智库建言,凝练提出了不怕困难、艰苦创业,勇于开拓、敢为人先,求真务实、勇攀高峰,不畏风险,恪尽职守、团结协作、同舟共济、刻苦钻研、追求卓越、爱岗敬业、服务人民的新时代航海精神要素,这既是深入学习党史、忠心向党、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学习“四史”鉴古知今明智的重要成果。目前,智库建言已报送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外事办、中国科协、交通运输部、工信部、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外交部、文旅部、中宣部、自然资源部和海军等十多个部门。四是多方联动研究成果丰硕。各分支机构在依托单位支持下,瞄准行业和地方发展需求,依托区域特点和学科优势,开展了多项课题研究。航海遥感专委会会同上海海事大学参与科技部重大科技专项海上搜救需求论证专题研究,为“十四五”期研发计划和内容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船闸专委会开展了《通航建筑物畅通性及安全管理调查研究》《2021年度全国船闸行业发展报告》项目研究工作。环保生态专委会积极研究、总结学科新进展,研究编写了《航运环保与生态学科发展报告》。集装箱运输专委会发布了《集装箱运输发展报告》。水运管理专委会发布了《全球港航信息化发展报告》《全球港口发展报告》等一系列港航发展研究成果。五是履职尽责建言献策。围绕促进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何建中理事长组织航海界专家研究提出了强化财政资金基础保障,发行长江航运建设中央债券,加大科研创新投入,建设内河“新一代航运系统”创新工程的建议,并作为提案提交今年全国“两会”。学会参与了司法部和全国人大组织的关于《海上交通安全》修订的历次重大活动,所提建议获得采纳。参与交通运输部、司法部以及全国人大财经委关于交通运输立法修法工作调研,并积极发挥作用。六是团体标准工作取得突破。自学会团体标准工作启动以来,标准化工作组织管理、运行制度及工作机制日臻完善,标准研制工作有效开展。今年立项团体标准13项,《电子航海图编绘规范》的发布填补了中国航海学会团标空白,年底前还有5项团体标准即将发布。

四、开创航海科普新格局,服务全民航海科学素养提升

学会以中国科协2021年科普工作重点为指导,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航海精神,开展了多层面、多形式的科普活动。一是航海特色科普活动异彩纷呈。结合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防灾减灾日活动,地方航海学会、分支机构及科普教育基地根据行业、区域特点,组织开展了多形式、广覆盖的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科普活动。如船舶设计与检验技术专委会承担了《中国船谱•第二卷》编纂和纪录片《中国船谱》的录制工作;船舶机电专委会举办了“现代轮机管理”主题科普讲座;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专委会举办了线上“2021年全国航海科普知识竞赛”;航海心理学专委会开展了航海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主题沙龙;江苏省航海学会组织航海科普进校园活动;大连海事大学“育鲲”轮基地和校史展馆举办开放日活动;武汉理工大学开放数字天象馆,向广大师生讲解天文航海知识。北海救助局科普宣传工作小组深入基层、学校等单位,开展防溺水知识宣讲工作。海军诞生地纪念馆在泰州广播电视台、泰州交通广播频道开设了“蓝色梦想”云课堂。学会还联合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中国太平洋学会和环球航海(北京)体育文化有限公司主办了2021人类首次不停靠环航北冰洋活动。二是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中首评科普奖。为开创学会科普工作新局面,繁荣航海科普创作,展示航海科普文化成果,首次开展科普奖评选。首届航海科普奖共20个作品入围,经过评委初评、票选等评审环节,最终《小小航海家博物馆系列丛书》《未来航海家丛书》等14项作品脱颖而出,是近年来我国航海领域科普优秀成果的集中展示。三是复核航海教育科普基地。经期满5年的科普教育基地自评和学会组织专家复核评议,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等25个基地通过复核;长江武汉水上监管搜救综合训练和船员考试评估基地等6家基地限期整改,温岭航标展馆等3家基地取消命名。四是成立科普工作委员会。为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学会在组建科普专家团队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航海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作为以航海特色为主要界别的科技社团组织,科普工作委员会将按照“依托学科、立足实际、创新形式、拓展渠道”的原则,支撑学会依托资源优势推进我国现代航海科普体系建设,向社会公众讲好航海故事,为航海同行做好行业交流,促进航海知识和科学结论的传播,增强全民海洋意识,提升全民航海科学素养。

五、鼓励创新,科技评价、奖励和人才举荐成果丰硕

科技评价、奖励和人才举荐作为学会服务科技和科技工作者的重要方式,在促进科技进步和人才成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是科技评价及奖励量质齐升。今年学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专家对《智能集装箱全球应用关键技术及标准化》等104项科技成果进行了科技评价,评价数量创历史新高。同时,积极拓展科技评价服务范围,尝试为科技企业开展水平与能力评价,为重大项目技术方案开展评价,受到业界欢迎。首次开展最高航海科技奖评选,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包起帆、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701研究所徐青获得最高海航科技奖。随着学会航海科技奖知名度、影响力和公信力逐步提升,2021年申报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学会今年受理航海科技进步奖和航海技术发明奖申报项目120个,通过形式审查111项,经奖励评审委员会初审和复审等环节,现已完成公示和异议处理程序,拟授奖项目99个,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5项、二等奖61项、三等奖21项。二是大力开展人才举荐。成功举荐4名优秀航海青年科技工作者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积极组织高级别专家团队开展“两院院士”和“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航海科技人才推选工作。充分发挥奖助学金激励作用,本年度向23所院校80名优秀学生发放中国航海学会-中国船级社奖学金;向20所院校275名学生发放中国航海学会-张荣发基金会助学金,激励更多航海学子成长成才。

六、整合优势资源,大力推进期刊建设

按照创建一流学会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要求,学会科技期刊工作力度明显加大。一是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学会已拥有近300人的两刊审稿专家队伍,为把控期刊质量、提升学术水平奠定了人才基础。为全面提升期刊编辑部编审质量,派员参加中国期刊协会编审质量培训和编辑资质技术资格学习考试,进一步充实专业力量。二是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制定《中国航海》《航海技术》编辑出版管理办法,明确了“编辑部+编辑分部”工作模式的编审流程。严格落实关于科技期刊论文的三审三校制度,对来稿严格把好“政治关”“学术关”“文字关”,专家审稿实行“双盲审”制度,保证来稿评审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提质增效。建立在线投稿和编审系统,实现了投稿、编审、修订、组稿等全流程可视化操作,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投审稿用户体验。四是持续加强期刊质量建设。高质量通过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协开展的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和期刊核验审读;在深化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权威机构建立学术数据合作的同时,学会先后与中远海运、招商局集团、海事局和行业用户代表召开期刊编辑发行座谈会,就稿源合作、专家推荐、成果传播和发行等工作进行交流并达成共识。截至11月,已出版发行《航海技术》(双月刊)五期、《中国航海》(季刊)三期。此外,编辑航海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专题论坛有关成果,出版了《中国航海》增刊。《中国航海》发行量较去年增长40%。

七、推进科技与产业融合,丰富航海科技服务产品

学会立足航海领域,明确需求导向,汇集政产学研用等各类资源,为航海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对接“科创中国”,推动科技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2021年,学会以重大项目为纽带,广泛凝聚科技、产业和政府专家资源,成功申报并承担了中国科协“中国智能航运产业发展路线图”、“青岛智能航运科技服务团”、“海上安全应急产业科技服务团”、“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等7项重大项目。“青岛航运智能化与高质量发展科技服务团”项目支持了青岛航运发展研究院和智能航运创业园区的建立,推动了智能航运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的联合科研攻关,已圆满结题。“海上安全应急产业科技服务团”主要针对大连、青岛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的水运产业开展具有“安全应急通信”、“船岸协同”能力的多船载终端与多岸基基站互联互通的甚高频通信系统应用科技服务,学会已联合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完成项目要求的全部研究内容,并通过科协验收。“中国智能航运产业发展路线图研究”项目,建立了由学会总牵头,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负责全面技术支撑的项目组,中国船舶工业协会、山东港口集团、北海航保中心、山东海事局、上海船研所分别牵头船舶智能化、港口智能化、监管智能化、航海保障智能化、航运服务智能化等5个子领域,还建立了上百人规模的咨询专家组,项目预计年底结题。二是多举措开展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学会秘书处及内河海事专委会、引航专委会,航标专委会持续开展培训工作。本年度围绕航海科技奖申报及成果评价、高级职评申报、团体标制定等内容共举办9期培训班,年度培训总人数近千人,各种特色培训班在行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声誉和口碑。学会首次承接中国科协“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项目,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对180名海事调查官和救助打捞工程师开展专业技术转移转化能力提升培训,项目获得部海事局和部救捞局支持和好评。三是做好政府职能转移工作。受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委托,学会圆满完成2020年船舶系列高级职称评审的初评工作;全年预计船舶磁罗经校正数量达28300艘次,同比增长约35%。

八、强化国际交流合作,有效提升学会国际影响力

我们积极克服疫情影响,坚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是成功举办2021年亚洲航海学术年会。大会以“安全、绿色、智能、合作”为主题,吸引了来自海内外280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参会。在筹办过程中,我们主动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航海学术团体联络沟通,邀请了新加坡、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代表参会,进一步拓展了参会代表的广泛性,凸显了亚洲航海学术年会的国际化元素。会议增设了主旨演讲环节,中日韩三国都派出著名专家发表高水平演讲,还特别邀请了交通运输部安全总监致辞和国际航行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希拉姆•希拉勒演讲,提升了学术交流层次。年会不仅聚焦航海科技领域的热点和前沿技术进行研讨,还提出共同打造更有影响力和更高水准的学术交流平台,构建以理服人的学术共同体,以德服人的价值共同体,以人为本的命运共同体的建议,以及建立中日韩智能航行实验测试示范区的建议,得到各方积极响应,为引领会议发展方向、推动会议组织机制完善和深化亚洲航海科技合作奠定了基础。二是筹建国际港航科技联盟。“联盟”组建工作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起草了章程与议事规则等核心文件,召开了国内相关机构参加的筹建座谈会,各有关科研机构、港航企业集团积极支持联盟的建立。亚洲航海学会学术年会期间,学会正式向参会代表介绍了国际港航科技联盟相关情况,邀请日本航海学会和韩国航海港湾学会作为联合发起方加入联盟。日韩代表表示联盟的成立有助于促进亚洲地区航海科技的发展和共同进步,收到正式邀请文件后将进一步讨论。三是积极参与国际航联事务。今年两度派员出席国际航联执委会和国际航海全委会,支持国际航联奖励委员会主席黄有方教授开展了国际航联两大奖项和荣誉会员的评审。经国际航联全会选举,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张宝晨当选国际航联高级副主席,负责2024年国际航联世界大会筹备并将在2024年接任主席,标志着学会深度参与国际航联的治理工作。四是筹备世界航海科学技术大会。研究制定了会议方案,确定了各论坛的主要承办机构,启动了会议审批手续。鉴于大会必须有现场交流环节但疫情形势时而严峻,已决定延期视明年疫情状况择期举行。

九、完善学会治理,增强创新发展能力

2021年是学会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落实年,在《中国航海学会创建“双一流”(2020-2024)行动计划)》引领下,不断推进学会改革向纵深发展。一是完善治理结构。已逐步形成党委政治把关、理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秘书处执行、分支机构办事机构协同的学会治理结构。二是修订规章制度。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修订更新了《中国航海学会规章制度汇编》,使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内容更加全面,进一步提升了规章制度的约束力和执行力。三是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在秘书长、副秘书长分领域定向联络分支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秘书处综合事务部归口管理分支机构、其他部门按职能加强业务管理、服务和指导,健全了秘书处分支机构管理机制。梳理完善分支机构考核内容和指标,进一步规范分支机构管理,促进了分支机构在学会工作中的作用发挥。组织召开2021年度分支机构管理工作会,全面部署和交流了分支机构工作。分支机构调整和换届工作不断推进,水运规划与技术经济专委会、救助打捞专委会、航海心理学专委会和内河海事专委会完成了换届,航运环保与生态专委会、水路货物运输专委会、内河高质量发展专委会、航标专委会和海图专委会完成了换届和新机构组建。为了创新组织建设,接长手臂,组建了学会的会员和科普两个工作委员会。四是改善会员服务。在落实《中国航海学会关于进一步做好会员服务工作的意见》和2021年会员服务六件实事的过程中,不断加大会员服务力度,会员主体地位得到提升。启动了会员单位个人集体入会工作,并实行集体入会个人会员会费优惠政策。不断加强会员优先、优惠参加学会主办活动及订阅期刊力度,在多项学术交流活动中免费为会员提供线上参会方便。此外,与会员单位共同建设航海科技工作者之家的工作已在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和中国船级社等多家单位实施。在学会秘书处和分支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截止2021年11月底,学会单位会员519家,较2020年同比增长36%;个人会员4909名,较2020年同比增长16%。五是推进信息化建设。根据统筹学会信息化建设的思路,重点优化了网站服务功能,开发了会员服务系统、线上编辑审稿系统、线上申报审批系统等。搭建了以官网(站)、官微(信)为主,以“科普中国”客户端为补充的信息发布和宣传平台,信息发布量和浏览量大幅提升。2021年共开展线上大型学术交流活动直播2次,组织线上展览2次,全年发布信息1300余篇,浏览量33.28万次,较2020年分别增长31%和270%。

各位理事、各位监事、各位代表、各位同志:

一年来,在中国科协的正确领导和交通运输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会事业有了新发展,服务能力有了新提升,各项工作迈上了新台阶。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航海领域各方面共同努力积极支持的结果,是全体理事和广大会员深度投入与付出的结晶。在此,我代表学会领导班子,对各位理事、广大会员、全国航海科技工作者和学会工作者们的辛勤努力与付出表示诚挚敬意和衷心感谢!

总结一年来学会的改革发展实践,有一些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一是学会作为党和政府联系航海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建强会;二是学会事业发展要紧跟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认真贯彻中国科协各项部署,坚持与时俱进,紧紧围绕国家和行业发展大局,树立事业发展的大格局理念;三是学会的发展必须坚守初心,牢固树立“会员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四是学会发展要坚持以提升创新意识和强化自身能力建设为导向,强化学会自身建设发展能力不仅是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基础,更是学会建设发展创新提升的重中之重。五是学会的发展距“一流学会”建设目标、科技工作者期盼、行业发展,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行业智库的作用体现不够;与地方航海学会沟通联络不紧;会员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拓展;学术交流活动的品牌质量和创新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工作任务受疫情等影响没有按计划完成。

2022年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

2022年是学会全面推进“一流学会”建设极其关键的一年,学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团工作、科技创新、人才工作、交通发展的系列重要论述和指导要求,按照中国科协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总体部署,围绕创建中国特色一流学会目标,履行桥梁纽带主责,聚焦“四服务”一体主业,紧扣“四个面向”的主题,把好组织变革取向,以党建强会突出政治把关,以学术引领广泛凝聚人心,以优化布局增强服务效能,以产学研融合助力建功主业,以开放合作增进国际互信,以深化改革完善治理体系,为引领广大航海科技工作者实现航海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航运强国作出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加强统筹规划,组织开展高水平航海学术交流

1.办好中国航海日活动周系列活动。为进一步提升中国航海日活动的承载力、品牌力和影响力,服务好国家战略,经交通运输部同意,从明年起每年的7月11日开始,利用大约一周的时间,集中安排中国航海日论坛、中国航海学会学术年会、中国航海科技博览会、国际港航科学技术联盟圆桌会议、中国航海科普周等活动,打造以中国航海日论坛为龙头的“中国航海日活动周”。其中,中国航海日论坛在交通运输部和中国航海日活动组委会办公室指导下,由中国航海学会牵头组织;学术年会、中国航海科技博览会、中国航海科普周系列活动、国际港航科学技术联盟圆桌会议等活动由学会独立组织或与相关机构合作主办。经协商,2022年中国航海日论坛由交通运输部和中国科协指导,中国航海学会联合大连市人民政府、招商局集团、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主办,主要活动包括2022年中国航海日论坛开幕式暨中国航海日活动周启动仪式和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论坛等9个专题论坛。其他几项活动也都有了框架性方案要点。

2.加强学术交流活动的计划、统筹和管理,推动分支机构结合学科专业创建学术交流品牌。从明年起,各专业委员会都要承担一次有一定开放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可以以学会的名义举办,也可以与专委会依托单位联合主办。明年一月底前各专委会向学会报送明年的开放性学术交流活动方案,近期学会将发文明确报送要求。各专业委员会承担的活动尽量均衡安排,力争每个月都有,选择一部分进入中国航海学会学术年会,鼓励相关的专委会联合承办。通过几年的持续努力,打造一批由分支机构承办的中国航海学会学术交流品牌。

3.继续加强对外合作,努力提高联合主办的学术交流等活动。重点办好丝路海运国际合作论坛、北极航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海峡两岸航海技术与海洋工程研讨会、全国智能无人艇搜救大赛等。

二、加强国际与地区交流合作,提升学会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4.办好世界航海科技大会。继续整合资源,加强与各有关单位协同联动,精心做好各项筹备工作,高站位谋划大会宣传,系统推进综合协调和会务保障工作,力争将大会办成受欢迎有影响的国际航海科技盛会。

5.成立国际港航科技联盟。继续加强沟通联络,上半年完成成立联盟的各项准备工作,在明年的中国航海日活动周期间召开国际港航科技联盟圆桌会,以便建立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发挥联盟的机制性作用,促进国际和地区港航科技合作。

6.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事务的同时,利用国际海事组织亲善大使和国际航联高级副主席等适当身份,围绕“双碳”、智能航运、海员议题积极发挥影响力,推动国际组织议程设置、规则制定和“平等合作、互惠共赢”合作价值共识的形成。支持优秀航海科学家和专家与国外开展交流合作。

三、持续提升航海科技资源整合能力和航海科技服务水平

7.加强各类人才的举荐培养工作。统筹各方资源,深入开展航海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评价、科技培训、人才举荐等科技服务。重点做好中国航海学会科技奖、青年科技奖评选工作以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组织实施。与交通运输部、人社部等国家机关密切联系,持续开展大航海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为航海各类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加专业的指导服务。研究建立中国航海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制度,力争尽早实施,加大学会发现、选拔和培养青年航海科技人才的工作力度,扩大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选拔基础。

8.加强学会团体标准研制发布工作。进一步加大团体标准制订的工作力度和宣传力度,促进团体标准的落地应用和推广,拓展学会团标的行业认可度和技术影响力,推进成熟、高质量学会团体标准升级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继续探索学会团标工作制度和组织体系建设,注重团标实施情况和效果的跟踪评估,成立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完善标准专家专业结构。

9.加强科技评价和成果推广转化工作。进一步优化并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办法,加强与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对接,探索提高科技成果评价的实用性。通过技术咨询服务、科技奖励等手段,联合政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切实推动科技成果推广工作产生实效。

10.提升学会科技奖的评审质量。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严把质量关、严控获奖率,不断完善评审制度、严格评审程序,持续提升海航科技奖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11.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强化优质科普内容宣传推广。充分发挥科普专家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的作用,支持和引导具有高质量科普资源的航海院校、科研机构、事企单位等开展科普工作。发挥和利用好学会科普基地资源,提升基地服务能力,推荐优秀的科普基地加入“科普中国”共建基地。推动线上航海博物馆建设,促进馆际展教资源共建共享,围绕品牌、平台、机制、队伍、改革、阵地六位一体构建学会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组织好中国航海科普周系列活动,依托航海科普周、2022年全国科技周、2022年全国科普日等活动,进一步扩大航海知识、航海成就的宣传普及。重点做好《水运史》《中国船谱•第二卷》的宣传推广工作,采取多种方式、运用多种载体宣介航运业在服务改革发展大局中的典型人物、重要事件、成就变革,增强行业凝聚力,扩大行业影响,取得社会广泛关注。

四、着力航海科创平台建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融合

12.加强智库建设,提高智库决策咨询能力。依托会员单位、分支机构和中国航海智库,聚焦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重点,动员高层次专家深度参与,持续研判和发布航海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为国家创新布局、集智攻关提供决策参考。根据行业发展需求,确定2-4个重大选题,从资源配置、人才团队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提出具有宽广视野和战略眼光的高质量政策建议。及时发布智库研究成果,努力放大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提升智库的社会显示度和影响力。充实并加强高级别专家委员会、智库咨询专家委员会队伍建设,组建院士专家组,进一步发挥院士和著名专家在凝聚行业及相关学科共识和研判重大问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探索建立中国航海学会会士制度。

13.深化产学研融合,提升服务能效。发挥学会科技资源优势,选取行业代表单位或典型区域开展航海科技服务需求收集和对接,组织业内权威专家组建科技服务团开展针对性技术服务,建立科技需求与科技资源的对接机制,促进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开展重点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发展路线图研究,推动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跨产业的联合协作。 

五、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学会发展优势

14.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二十大精神。结合学会实际制定学习贯彻会议精神方案,学会各级党组织要将学习贯彻会议精神作为学习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刻把握精神实质,坚定不移把“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要把学习六中全会和二十大精神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在“科技三会”、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密切结合,掀起学习热潮,引导广大会员和航海科技工作者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六中全会、二十大会议精神上来,自觉投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去,为海航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做出积极贡献。

15.进一步发挥好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继续开展“众心向党、自立自强”主题教育活动,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学会党组织的制度体系建设,强化党委对学会工作的全面领导,认真履行“三重一大”前置审议职责,充分发挥理事会党委、办事机构党支部、分支机构党建联系人作用,切实履行学会党组织各层级职责。促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有效融合,实现党的领导和学会治理有机统一,把学会党建优势转化为事业发展优势。加强学会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党和国家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确保学会运作规范,廉洁高效。

16.开展党建强会特色活动。围绕学会总体工作部署,聚合资源优势,突出增强组织凝聚力、学术引领力、社会公信力,创新开展党建强会特色活动,联合和协作开展灵活多样、富有创新活力的党建活动,增进学会党组织与会员单位党组织的交流。

六、深化改革,完善治理,积极推进中国特色一流学会建设

17.完善中国特色一流学会建设方案。对标中国科协各项规划及中国特色一流学会建设要求,在原“双一流”行动方案的基础上完善创建中国特色一流学会的行动方案。按照“打基础,上台阶,出成绩”的工作思路实施方案,并建立起适应一流学会建设的运行机制和工作体系,全面提升学会服务能力和水平。

18.全力做好会员服务和发展工作。树立会员为本的思想,加速会员动态管理、完善会员结构,本年度新的会员系统正式上线试运行,力争把现有会员全部纳入数据库。利用现场调研、信息化平台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会员需求,在提供例行服务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满足个性化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制定2022年会员服务八件实事方案并确保落实见效。持续扩大会员规模,改善会员结构,在航海院校、科研院所及有关企业中,大力发展个人会员,明年个人会员过万。

19.全面推进航海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总结2021年试点经验基础上,在所有会员单位推行航海科技工作者之家联建工作,打造航海科技工作者的事业之家、组织之家、精神之家、服务之家。

20.强化办事机构和分支机构建设与管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学会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政治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强化学会工作人员能力培养和提升,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完善分支机构管理和考核制度,强化分支机构在学会组织中的支撑地位,统筹强化各分支机构的会员发展工作。建立动态调整和更新机制,鼓励前沿、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成立更加专业、更加精到、更有特色的分支机构,增强学会联系服务航海科技工作者的深度广度和凝聚力。完成水运安全工程技术专委会、升船机技术专委会、疏浚技术专委会的组建工作。

21.健全学会专家委员会、工作委员会机制。充分发挥高级别专家委员会、中国航海智库咨询专家委员会、会员工作委员会、航海科普工作委员会、科技期刊编委会在学会工作中所特有的作用,真正成为学会建设发展的“智囊团”“领头雁”。成立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和航海文化工作委员会。

22.加强期刊管理,推进一流期刊品牌建设,发布水路运输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办好《中国航海》《航海技术》,完善期刊三审三校制度、做好接受社会效益考核各项准备工作。《中国航海》发行量稳中有进,《航海技术》发行量年增长不低于10%。开展分支机构、地方航海学会主办的内部学术刊物调研评估,强化监督指导,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研究构建航海期刊集群,使之成为学术探讨、技术论证、问题研究、科学普及、弘扬文化和新闻宣传的重要阵地。

23.加强信息化建设。按照统筹规划、一体化设计、协同高效的原则,推进涵盖办公、会员管理服务、会议注册、科普管理、线上展厅、期刊编审、磁罗经校正服务等多系统的数字化平台建设,构建全面覆盖、协同高效、智能便捷的一站式资源与服务平台。

24.构建“一盘棋”航海学会协同发展格局。积极推进学会与分支机构依托单位、会员单位、地方航海学会协同,努力形成信息共享、行动协调、工作联动、互为促进的“一盘棋”工作格局。

各位理事、各位监事、各位代表、各位同志:

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将广大会员和航海科技工作者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振奋精神、砥砺前行,为学会在新时代实现新发展不懈努力,为建成中国特色一流学会而努力奋斗,为建设科技强国、海洋强国、交通强国、航运强国做出我们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