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运时代,独立船东的未来是什么?

前不久,《中国船检》微信公众号刊发一篇题为“航运新时代,独立船东怎么办?”的文章。文章提到,航运传奇大亨Gregory Callimanopulos旗下航运公司Toisa Ltd(以下简称TOISA)在2017年初由于经营不善申请破产保护。Clarksons已被委派处置TOISA旗下所有的油轮以及干散货船队,包括正在建造的多艘油轮,包括7艘现代 Kamsarmax干散货船、5艘Suezmax 油轮、1艘Aframax 油轮以及另外7艘各类型油轮,另外还有6艘在扬州中远海运重工建造的Suezmaxes、LR2以及Aframax等各型油轮。这样的事件仅仅是个案,还是新时代的一个趋势?独立船东还有未来吗?在此,我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航运新时代的几个特征

首先,造船周期大幅缩短。传统上,一艘船从开始建造到建成下水,一般需要2年的时间。市场需求往往会因为一些难以预料的事件而大幅走高,相应的船舶供给很难在短时间内弥补空缺,继而促发运价和船价的大幅上升。希腊船东作为一群深谙航运周期的投资者,就能够在市场涨跌中把握好船舶买卖的时机,进而吸食那些短期内看到航运市场暴涨而盲目进入的投机者的“死尸”。航运新时代,船舶建造的模块化越来越流行,使得造船周期大幅缩短,甚至短短半年时间就可以造出新船。这并非个案,而是造船业逐步显现的趋势,中国船厂已经能够做到模块化造船。市场空间可以比较快地被填满,因而就不再出现曾经“涨翻天”的大牛市。

其次,中国正在建立全球的海运连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建立全球的供应链网络,进而实现全球连接。在海上,中国大型企业通过节点布局和航线配置,正在逐步实现全球的航运连接。中国政府曾经的拆造船补贴对中国航运国企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未来,航运国企和央企将通过全产业链布局来降低投资风险,并通过资产增值来弥补海运业的低回报。招商局的“前港中区后城”就是以城市的土地增值来支撑航运发展的典型案例。中国国企新时代的新作为,会改变航运业的总体盈利模式,过往单纯依靠市场涨跌赚取船舶价值的希腊船东有些不适应。

最后,航运需求走向不明朗。自金融危机以来,航运需求只有在2009年为负增长,其后基本维持在约4%的增长轨道上。从2016年第四季度开始的复苏让航运人看到了希望,但美国总统特朗普所主导的中美贸易摩擦给市场复苏带来了一些不确定因素。全球化固然会对参与贸易的双方带来好处,但这些好处如何分配其实是关键。利益分配的不均衡会破坏贸易本身,这就是笔者对未来国际贸易不乐观的原因。全球贸易的进进退退将成为常态,因为美国底层人民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失落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同时,3D打印、共享经济和新能源还将对航运需求产生负面影响,航运需求未来完全可能在某一天发生逆转。如果需求逆转真的出现,曾经的市场涨跌规律将会被长期的市场低迷所取代,希腊船舶曾经的生存逻辑不再奏效。

新时代的航运船东

独立船东靠信息不对称获益。独立船东并不会消失,因为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并不会因为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而弱化。市场上的信息确实显得更为充分,但信息的冗余度大幅增长,与有效信息相伴的信号干扰也会增强,因而航运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一个特定市场,虽然市场中有详细的船舶供给数据,但是仍然无法确知真实的有效供给。比如中国沿海市场在2016年初极度低迷的时候,大量船舶进入封存状态。封存的船舶在市场向好的情况下要回到市场,但没有人能够判断这些船需要多久就能够重新开始运营。在需求端,没有人能够准确判断市场需求,不同运价下的需求还是动态变化的,人们的心理活动也会对需求产生影响。供需都不确定的情况下,就有可能通过供需不匹配获益。只不过,信息不对称的收益不再像以前那样巨大,因为市场缺口容易被填满。

独立船东靠技术进步获益。在航运市场混混沌沌的今天,并非没有趋势,把握行业长远发展的契机,就可能获得收益。比如,包括LNG动力船在内的新能源船舶、无人船乃至邮轮等。按照这些未来可能到来的新技术和新解决方案投资造船,就可能先人一步实现在此领域的布局。等到相关的国际标准和法律法规强制执行的时候,这些船舶的价值一定会提升,继而获得较好的收益。

独立船东靠应对个性化获益。新时代的市场需求,呈现出越来越个性化的态势。市场上对特种船和高速船的需求在提升,在小的利基市场布局有特色的特种船,就可能获得比较好的收益。而且,作为船舶运营方,其更可能以租船的方式出现,因为客户需求正在快速发生变化。要应对这些变动的需求,就需要与独立船东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客户需求一旦变化,船舶运营方就能够从独立船东那里找到适当的船舶来满足需求,这将构建新型的船东与运营商的合作关系。集装箱独立船东Seaspan虽然告别曾经引以为傲的长期盈利业绩,但其在未来市场的生存空间仍然存在。

 

 

作者:谢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