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航海学会学术年会在京举行

6月6日上午,2017年中国航海学会学术年会的专家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救捞局、水运科学研究院、中国船级社等单位领导,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集美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航海类高校专家,中国引航协会、海军参谋部、各大航运公司等航海领域学术界和产业界学者,以及中国航海学会各分支机构及地方航海学会代表,航海领域优秀论文作者代表等200余人出席了本次年会的专家论坛。

会议由中国航海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曹迪主持。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黄有方首先为大会致辞。他指出,近年来,中国航海学会通过举办学术年会的形式,搭建和完善学术交流机制,努力提升了学术活动的质量和影响,得到了航海业界的广泛认同和欢迎,学术年会已经成为航海科技工作者交流经验、互通信息、加强了解、追求发展的共享互动平台,成为展示航海界技术进步和学术研究成果的资源优势平台,下一步还将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服务推送平台。他希望,中国航海学会以学术年会为代表的多类型学术平台能够更加有效的巩固品牌优势,在助力国家创新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的形势下,不断整合优化资源,改进服务手段,深化学术质量,促进科技转化,更多更好地推动和引领航海学术的持续发展。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张宝晨主持了专家报告阶段的内容。中远海运特种船运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梅江为大会做了主旨报告,他报告的主题是中国商船极地航行实践与绿色航运。蔡梅江介绍,2013 年至2016 年,中远海运集团积极开展了北极航行探索与实践,为中国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了北极研究和探索的实践平台,积极发挥了推动北极航线利用的作用。他阐述了极地气象、环境和资源的特殊性,预测了北极航道价值趋势对中欧贸易、中俄贸易和航线沿线港口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蔡梅江还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中远海运集团“永盛”轮完成首个南极航次任务的基本情况和克服的诸多困难。他最后呼吁全社会关注商船极地航行的利与弊,推动环保政策的出台,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球两极的资源,让绿色航运在极地首先成为现实。

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世越号”打捞工程现场总监王伟平高工分享了“世越号”打捞工程中的技术细节,尤其是新技术在此间的应用。王伟平表示,4月9日韩国“世越号”在木浦港码头整体滚卸上岸,为这一举世瞩目的沉船打捞工程划上圆满句号。在工程规模大、难点多、深度大、海洋环境复杂多变、结构强度弱以及韩方要求不得改变沉船姿态、不得破坏船体结构、不得让船内遗体流失等众多要求的挑战下,上海打捞局团队经过周密计划、精心设计,形成了“钢梁托底、整体抬浮、滚卸上岸”的总体方案。在连续600天的奋战中,克服了沉船清洁、内浮力建立、托底钢梁安放、方案调整等难题,最终让沉睡深海1073 天的“世越号”重见天日,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救捞的创新智慧、拼搏斗志和奉献精神。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研究院谢燮研究员对中国邮轮市场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前瞻性研究。他根据经济学人智库报告《中国消费者2030 年面貌前瞻》,用对比分析法给出中国邮轮市场2030 年可能达到的规模及结构,并给出中国邮轮母港的总体格局。基于此,从企业行为和政府作为两个视角,提出要实现这样的规模所应采取的路径。

会议期间还进行了2017年中国航海学会获奖论文的颁奖仪式。

(学术交流部 刘颖供稿)